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原先民创造义井文化

冀晓峰 常一民 姬凌飞
太原义井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二音孔陶埙(山西博物院藏)
  太原西南部的义井,有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鲜为人知。

  1953年以来,汾河西岸不断有古文化遗址发现,其中以义井村考古发现命名的义井文化遗址最具代表性。遗址位于晋源区义井街道办事处义井村西的台地上,背靠西山,东临汾河谷地,遗址面积约150万平方米,专家称之为“义井文化”。

  义井文化遗址做过两次小型试掘,发现文化层厚度为2米至3.44米,出土有圆形灰坑、瓮棺墓葬及陶器、石器、骨器等。

  灰坑是考古工作者对古人利用凹坑填埋垃圾形成遗迹的形象称呼。史前灰坑多为地穴式房子遗弃后倾倒垃圾形成,是考古断代和研究古代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依据。义井遗址发现的灰坑为圆形,由人工挖成,推测可能为义井先民的一个窖藏坑。像这样的灰坑,在同一文化性质的太谷白燕遗址中也有发现,学者研究认为它属于窑洞式居址,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窑洞,也是晋中盆地义井文化先民为中华民族、特别是北方地区民众生活作出的一大贡献。基于它具有适宜在北方黄土高原建筑的优点,所以很快就传播到我省晋南、甘肃东北部、宁夏南部等地。到龙山时代,它已经成为晋中盆地先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义井遗址中,还发掘瓮棺墓葬一座,由两个粗砂质灰陶罐相扣组成。遗址出土的石器大多已残毁,器型有斧、刀、杵、锤、纺轮、敲砸器、研磨器、环、球和砺石等;骨角器种类有箭头、锥、针、簪、加工胛骨等。义井出土有不少骨箭头,说明狩猎在义井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遗址中还有一个经过加工的胛骨,边沿和表面局部有磨过的痕迹,在短边边沿钻有一个半圆形孔,这说明当时人们以甲骨占卜,反映了义井先民的意识形态,它和商周时期以甲骨占卜是一脉相承的。

  出土陶器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彩陶三类,器物有敛口罐、钵、碗、盆、纺轮、陶刀、陶镰、环、陶埙、圆盘形陶器、圆形小陶饼等。陶刀22件,都用残破的陶片或彩陶片慢慢磨制成长方形,其中有几把刀在中央钻有孔洞。陶镰一件,长条形,边沿磨成刃状,泥质,灰色,似用陶片磨成。陶刀、陶镰一般用来收割粮食,这说明当时义井的农业活动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

  尤为令人惊奇的是,义井遗址出土了一件二音孔陶埙,发出的三个音构成两个音程,一个小三度和一个完全四度,系太原地区发现的最早乐器。

  义井遗址出土的彩陶最具特色,颜色丰富,常见红色、褐色,紫色、黑色少量。图案复杂,有垂带纹、背向双钩纹、网格纹、棋盘格纹、对角三角纹、条带纹、同心圆纹等,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据此,一些学者们将这一类遗存称作“义井文化”。

  义井文化距今约4800年至5200年,范围以晋中、忻定盆地为主。这一时期,中原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化的趋势开始加强,在晋中盆地周围,几乎同时出现一些新的考古学文化,如甘肃的马家窑文化、内蒙古的海生不浪文化、河南的大司空文化和秦王寨文化等。在这一背景下,太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表现尤为突出,义井文化脱颖而出。它一改庙底沟文化的传统,积极同外部进行交流,同时保持着独立性,第一次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文化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冀晓峰 常一民 姬凌飞
~~~泰宝宗
~~~
红色收藏~~~周再兴 李 政 严宜荣
   第01版:聚焦二十大·要闻
   第02版:聚焦二十大·要闻
   第03版:聚焦二十大·要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地方新闻
   第06版:地方新闻
   第07版:文博
   第08版:光影太原
大明宝钞
太原先民创造义井文化
设计巧妙的承弓器
平定紫砂放异彩
珍藏一生的代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