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引言: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全面开启。太原法院顺应时代要求,忠实履行职责,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这一年,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158081件,结案149615件,员额法官人均结案355件,高出全省平均数187件。另外,通过诉前和解、确认等方式化解纠纷31245件。市中院服判息诉率、人均办案数等5项核心指标排名全省中院第一。
这一年,太原法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破立并举,量身定制一系列创新举措,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司法服务,推动法院工作迈向新台阶,为省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效、更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五维度打造“融党建”
围绕破解党建业务“两张皮”难题,市法院从理念、组织、素能、过程、考评五个维度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经验做法被评为“全省法院十佳党建品牌”。
理念融合铸魂。坚持讲政治与讲法治有机统一,制定《关于加强全市法院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常态组织重温入党誓词、集体政治生日,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持重大案件、事项向市委请示报告,“三重一大”党组集体决策,确保党对法院工作绝对领导。
组织融合强基。坚持和拓展“支部建在庭上”,把23名部门负责人选为支部书记,中层副职担任支委。领导班子确定10个党支部作为联系点,定期开展党建、业务双调研。结合业务特点设计党建LOGO、提炼支部工作法,争创“四强”党支部。13个审判团队被评为“党员示范岗”。
素能融合聚力。坚持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宗旨意识齐抓并举,提升综合履职能力。开展“学习大讲堂”6期、专题政治轮训400余人次。“九个一”大比武活动评选业务标兵116名。“我为群众办实事”推出为民举措23项。
过程融合增效。把讲政治贯彻到司法办案全过程。案前研判,重大敏感案件党组把关,确保依法办理、舆论引导和社会面管控“三同步”。案中规范、引导法官善于从政治上思考分析问题,做到政治、法律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案后总结,以司法建议书等向党委政府提供司法智慧。
考评融合明向。工作总结党建、业务双述职,82名业务骨干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考察坚持支部、部门意见双听取,30名优秀干部被提拔使用。坚持人员分类管理、全员考核,交流轮岗正式干警33人。
二、“中院牵总、多元联动+N项机制”多元解纷
聚焦案多人少现实矛盾,市法院构建“中院牵总、多元联动+N项机制”多元解纷模式,使大量当事人在诉前“握手言和”。2022年,全市诉前受理45108件,调解成功31245件,进入诉讼的民商事一审案件增幅同比下降37%。
打造多元解纷“强引擎”。坚持中院牵总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副处级建制的诉讼服务中心,制定《关于推进诉源治理、多元解纷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强组织,协调推进。推动成立市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增设入驻金融法庭,统一工作流程。出资选聘100名特邀调解员、100名大学生法律事务助理,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
融入诉源治理“大平台”。在党委领导下,推动一审民商事、行政案件纳入“万人成讼率”“无讼村居(社区)”平安建设考核体系,借力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源头减少矛盾纠纷。全方位开展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将便捷高效的解纷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拓展多元解纷“朋友圈”。与总工会、工商联、发改委等12个“总对总”部门联合规范在线诉调对接机制,126个调解组织718名调解员入驻“总对总”服务平台,实现纠纷解决由法院“唱独角戏”变社会“多元共治”。
引入纠纷化解“行家人”。对道路交通、医疗卫生、劳动人事、建筑工程、物业服务、环境资源等矛盾多发行业领域,与相关职能部门对接,将其业内行家里手引入调解员队伍,筑牢重点行业领域矛盾纠纷化解“防火墙”。
跑出案件办理“加速度”。创新“诉前调解+速裁快审+繁案精审”分层递进多元解纷机制,组建“员额法官+书记员+特邀调解员”为模式的速裁办案团队。2022年,诉前调解平均办理时间缩短为3天,速裁快审平均办理期限缩短为9天。
三、“选、育、管、用、诫”五字诀,推动队伍高质量建设
针对干部队伍结构老化、活力不够、动力不足等问题,大胆探索,创新求变,坚持“选、育、管、用、诫”并举,打造高质量法院队伍。
着眼长远发展,念好“选”字诀。超常规举措“筑巢引凤”,连续两年面向全国、全省为太原两级法院成功选调40名公务员。主动接收年富力强的营、连职转业干部8名。中院干警研究生学历占比由原来的19.31%提高到22.95%。邀请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院校机构39名教授为首批专家咨询员。多层面聘请47名特约监督员,对法院全方位监督。
聚焦能力提升,念好“育”字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扎实开展“两个确立”主题教育,不断提高干警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常态化开展“九个一”大比武活动,116名个人获评为“技能尖兵”,6名法官被评为全市审判业务专家。开设“学习大讲堂”,使用培训经费近55万元,举办12期67场“菜单式”专题培训。
融合多种举措,念好“管”字诀。实施“清单工作法”。健全完善从严治党、院庭长监督、岗位职责“三个清单”759项。创新实施“积分制”考核办法,制定员额法官、行政人员、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人员考核办法,每季度全员考核1次并张榜公布,形成人人知责明责、事事履责尽责的良好氛围。
坚持正确导向,念好“用”字诀。积极推动干部交流选任,按照人岗相适原则累计调整在编干警211人。加大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一批“80后”“90后”年轻干部走上中层干部岗位。选派年轻干部到工、青、妇及“并法星光”论坛等群团组织担任骨干,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突出廉洁公正,念好“诫”字诀。扎实开展清廉法院建设,出台《进一步完善法院内部监督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做实“三登记、五必查、十个常态化”,建立廉政档案157卷,梳理廉政风险点29项。编印《廉政警示案例选编》2期,发出倡议书2686份。
四、“1218工作机制”实现少年审判四个转变
近年来,太原法院不断适应时代要求,更新司法理念,形成“1218工作机制”,推动少年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
贯彻一个原则。始终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三年来共审结各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90件,惩处罪犯239人,对其中74名罪犯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该判处重刑的绝不手软。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04件,判处未成年犯351人,对287人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并对其中130人适用非监禁刑,依法对未成年犯罪记录实质封存。积极开展家事调查、家庭教育指导、司法救助等工作,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17件,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180余份。
抓好两条主线。全力提升少年审判工作水平,两级法院均挂牌成立少年法庭,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少年法庭全覆盖,实现审判组织专属化、审判队伍专门化、案件审理专业化、司法统计专项化、审理模式专有化。最大化实现司法保护效能,完善全省首创“少年法治”微信小程序,开展“订单式普法”。常态化开展法院开放日、模拟法庭、司法保护进校园等法治宣传活动。2022年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普法活动60余次,120余名干警受聘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
做实18项机制。牵头与18个部门联合印发“太原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联动协作机制工作指引”,建立18项联动协作工作机制,推动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强大合力。逐步实现少年审判从集中管辖到全覆盖的转变、从侧重刑事保护到全方位保护的转变、从司法单一保护到社会联动保护的转变、从事后保护到源头治理的转变等四个转变。中院刑三庭(少年法庭)被评为全国法院先进集体,辖区晋源法院被中央多个部门联合表彰,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和全国少年法庭工作先进集体。
五、“四主体”“五维度”,打造阳光、高效、经济、权威的鉴定机制
司法鉴定在实践中存在着对鉴定申请审查不细、对鉴定活动监督不够、对鉴定意见过度依赖甚至以鉴代审以及鉴定周期过长、成本过高、鉴定意见不精准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太原中院从四个主体、五个维度发力,全力破解制约司法鉴定的难点、盲点、堵点问题。
针对“鉴不鉴”问题,建立必要性审查机制,邀请司法技术专家15案33人次,促进调解2案;针对“谁来鉴”问题,优化选择机制。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采取“竞争+随机”方式,兼顾质效和成本。针对“鉴定慢”问题,加强诉前鉴定、鉴前听证、鉴中研判、鉴后听证、鉴中调解等五大流程管理;针对“鉴定贵”问题,制定约定,规范收费标准,部分案件为当事人节省费用50%以上;针对“质量差”问题,通过提升法官、司法技术监督协调员、社会专业机构的专业素能,加强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动态监管。在此基础上,规范法官、监督协调员、专业机构、当事人“四个主体”职责义务,破解衔接不畅、节点不清的问题,阳光、高效、经济、权威的鉴定机制基本形成。
六、“五四工作法”打造动态多元立体审判监督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案件质量,有效解决院庭长不会管、不敢管、管不好的问题,市法院推行审判监督“五四工作法”。判前,对影响大、群体性、适用法律有争议、投诉法官和超审限五类案件进行院庭长“三级留痕监督”,2022年,全年留痕监督3700件。判后,紧盯发回重审、改判、信访、再审案件进行“两级三评互动”,全年召开评查会26场,对817件案件进行了一、二审法官辩论式评查。通过创新审判管理模式,全市法院一审案件发改率从2020年的12.66%降到2022年的2.76%,审判质效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判后“两级三评互动法”创新性地赋予了一审法官对二审判决的话语权。一审法官对二审发改有异议的,可逐级提交意见甚至走进中院审委会与二审法官面对面辩论,这样的制度设计强化了一审尽责、二审担当的办案理念,让法官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加强审判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化,也有利于促进法官自我管理。
与此同时,为防止二审法官从审慎发改转向带病维持,市法院实行院领导承办申诉审查案件制度。市法院院领导办理复杂疑难再审审查案件224件,及时掌握原办案法官的业务能力和司法作风,案件从一审、二审到再审实现了院庭长全流程闭环监督。
七、全覆盖全方位全流程,闭环式规制不诚信诉讼
近年来,不诚信诉讼行为屡发频发,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损害了司法公信。自2020年起,市法院内外发力下大力气优化诉讼生态。先后发布19个典型案例,对13起不诚信诉讼案件诉讼参与人罚款82万元,以涉嫌虚假诉讼罪移送公安机关14人,以拒执罪移送公安机关29人,起到较强的震慑效应。全覆盖、全方位、全流程、闭环式不诚信诉讼规制机制基本建立,多方联动共防共治格局初步形成,不诚信诉讼态势得到初步遏制。
针对法官“不想管、不会管、管不好、不敢管”的问题,市法院从思想和机制入手,出台系列办案指引,标明每一环节中可能出现的5大类18种不诚信诉讼的情形,指导法官“避坑”,实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措可施。
为引导诉讼参与人诚信诉讼,市法院将诚信诉讼承诺和诉讼失信风险提示贯穿诉讼全过程,引导教育诉讼参与人诚信诉讼。建立覆盖诉讼全流程的防范规制机制,堵塞程序漏洞空档,让想进行失信诉讼行为的诉讼参与人无机可乘。
牵头建立完善公检法司惩治打击诉讼失信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太原市人民检察院、太原市公安局出台《关于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修改完善《关于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规定》,确保打击惩戒到位。
让人民群众看到法院优化诉讼生态的决心和信心,让全社会形成共识,让虚假诉讼无处遁形,市法院用实际行动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
八、“135机制+29221方法论”,双轮驱动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
为持续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向“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不断迈进,市法院坚持“一盘棋”作战,以“135机制”和“29221查人找物方法论”双轮驱动为主,辅以定期考评体系,推动执行工作取得实效。2022年,全市法院办理执行案件65429件,执行到位率78%,综合质效全省第三。执行法官人均办结首执及恢复执行案件750件,加上保全、执行异议案件达1183件,全省排名第一。
“135机制”实现全市执行“一盘棋”。把基层的案件提到市法院来办,2022年提级执行2766件。租赁50辆车、招录100名执行助理调配到办案任务重的六城区法院,保障执行步调一致。推进执行流程标准化、事务集约化、手段信息化、过程阳光化和行为规范化建设,2022年,全市网上立案14867件。
“29221方法论”规范执行行为。通过借助大数据用好线上“两查”、穷尽传统方式做好线下“九查”、主动运用“两报告”制度、积极采取“两曝光”措施、常态化落实一条主线,全年对705名拒不报告财产的被执行人采取拘传拘留措施,对162名被执行人发布悬赏执行,对8569名失信被执行人进行曝光。执行工作受到省委政法委肯定,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
大道如砥,踏歌而行。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目标落实到每一个案件中,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需要太原法院人用勤勉和智慧来共同实现。新的一年,太原法院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继续在司法为民的赶考路上戮力奋进,为努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懈奋斗,铸就新的辉煌。
本版文字、照片均由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