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科学家建立常态化深海长期连续观探测平台

  据新华社青岛3月26日电 (记者 王  凯)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中科院海洋所研制的多代深海坐底长期观测系统在我国南海冷泉区连续多年布放,实现了对该区域高清影像资料、近海底理化参数等数据的连续获取。该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深海研究》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据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鑫介绍,深海热液、冷泉区域,是地球多圈层物质与能量剧烈交换的区域,同时也是极端生命发育生长的区域,逐渐成为多学科交叉的深海极端环境研究热点,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新结合点。然而,深海热液、冷泉区域的生物群落变迁、演化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均是长时序活动,目前基于无人缆控潜器、载人潜水器等水下潜器的短时、随机考察无法满足以上过程的长时间连续观测和探测需求。

  为此,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团队突破水下耐腐蚀技术、能源管理技术等关键技术,探索新型水下布放及回收模式,研制了多代深海坐底长期观测系统,实现了对观测区域高清影像资料、近海底理化参数及保压流体样品等数据样品的综合获取。

  自2016年起,中科院海洋所研制的多代深海坐底长期观测系统已先后多次布放于我国南海冷泉区域,其中单次最长连续布放天数达659天(有效工作时间414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地方新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理论/评论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视点
   第08版:龙城交警
微特稿
五村十年话变迁
习近平向巴西总统卢拉致慰问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我国科学家建立常态化深海长期连续观探测平台
大庆油田累计产油突破25亿吨
民航运输迎来哪些变化
古生物学者发现约1.7亿年前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