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太原南站下车,忽然想到了一件有趣的事,大约1300年前,唐玄宗李隆基北巡太原,曾在晋阳宫召开过一次诗会。那年唐玄宗36岁,登基10年,正是踌躇满志、浑身干劲的时候,著名的开元天宝盛世当时已经初见端倪。出门游赏,总得要先寻出个题目,才好集中注意力,于是,笔者便很开心地将这次诗会确定为游赏主题。
晋阳宫到底在什么地方?此处有好几个地名,叫晋阳,也叫并州,还叫太原。晋阳宫旧址如今在太原市南边一点,东魏初建,隋文帝时由晋王杨广,也就是隋炀帝扩建而成。此地乃唐朝李氏的龙兴之地,当时唐高祖李渊担任隋朝的太原留守和晋阳宫监,据他们自家编写的史书说,李渊是被儿子李世民和他手下的一伙人架弄着举起义旗,不是出于本心,因此他绝非“不臣之臣”,至于李氏鼎革替代,践祚肇始,乃是上膺天命,下顺民心,与谋反无关。
由此看来,太原,特别是晋阳宫,对于大唐王朝和李氏家族有着特别复杂的意义。于是,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途中专门驻跸太原,在晋阳宫过春节,并且很开心地作了一首五言绝句“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他在诗中感慨大唐王朝终于度过了初创时的危险期,同时他也知道,国势虽然安定下来,但他依旧得像紧盯着“灰琯”标示的节气变化一样,一刻不敢放松对国势、国运的分析和政策调整。77年后,李隆基也北巡太原,来到晋阳宫,他的目标同样是内修财政,外筑国防,而且他此时已经成为大唐王朝无可争议的中兴之主,于是他在晋阳宫召开了一个诗会,也作了一首诗。我们先不说这首诗,还是先看看太原,了解一下这座历史名城为宜。
太原自古就是边塞要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地已经战斗了几千年,为此,太原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充溢着士兵、战场、军旅生涯、雄心壮志和保家卫国。诗人钱起为前往太原军营效力的朋友送行时,作诗鼓励道:“云旂临塞色,龙笛出关声……渐知王事好,文武用书生。”唐代的书生不同于宋朝以后的书生,特别是那些出身于普通人家的学子们,他们对自己强化培育,刻苦锻炼,争取成为文武全才,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立下“边功”,才有机会突破门阀阶层的限制,成就远大的个人前程。晋阳宫诗会12年后(735),李白来到太原并有诗云:“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的诗就像他本人一样,是最能鼓舞人的。他能够决然离开唐玄宗的翰林院,选择纵情江湖,寻找更大的人生机会,就是因为待在太过赏识他的唐玄宗身边,他只能永远当一名“歌词作者”。不!他是李白,他可当不了宠物。
来到太原,蒙山大佛是要游赏的,笔者顺着大佛的目光向南望去,能够看到太原城旧址。这座大佛初建于北齐,原本是开化寺的大佛阁,如今开化寺虽然不在了,但相关的唐诗还在。例如,帮助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为唐睿宗夺得皇位起到重要作用的崔日用,在唐玄宗举办晋阳宫诗会的前一年刚刚就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崔日用是典型的阀阅世家子弟,出身于博陵崔氏,属于“禁婚人家”,他的才华、资格和阅历都没的说,不幸的是,他刚到太原不久便英年早逝了。去世前他曾写过一首《游开化寺阁》,正是他游赏蒙山开化寺大佛的作品,该诗一时传诵,唱和不断,但可惜失传了。现在我们引用几句吴少微的唱和诗《和崔侍御日用游开化寺阁》,以解不能得见崔日用原作的遗憾:“西缘十里馀,北上开化阁。初入云树间,冥蒙未昭廓。渐出栏榥外,万里秋景焯。”很显然,吴少微也是游览过蒙山的,写景状物甚是准确,与笔者所见相仿佛。
巧合的是,崔日用去世60多年后,崔日用的堂侄崔元翰也到太原任职,清明节游赏蒙山后作诗一首,送给因病或因事不能同游的同僚们,此乃唐代士人交游往还的时尚,不仅仅是文人雅事那么简单。笔者在此也引用几句,与读者朋友们共赏:“山色入层城,钟声临复岫。乘闲息边事,探异怜春候……赠答继篇章,欢娱重朋旧。”偶有所遇,或者偶有所感,便写首诗寄送给友人,与之分享,唐代诗人的行止像不像今天人们使用社交软件分享旅游经历?这种时尚在唐代挺高雅的,也是多功能的,只是,这个话题虽然甚为有趣,但不是今日话题,我们另找机会再谈吧。
在太原的北部和西部,蒙山、太山、天龙山和龙山,就如同有力的臂膀护卫着太原盆地,使太原成为华夏文明北部的坚强堡垒。其实,在晋阳宫诗会之前70年,唐玄宗的祖父唐高宗和祖母武则天也曾北巡太原,游赏过开化寺,参拜过蒙山大佛,此外他们还游赏了龙山的童子寺,施舍、赏赐甚丰。
说到龙山童子寺,也是一处唐诗名胜。笔者此次游览了蒙山大佛和天龙山石窟,路过龙山却偏偏没有去到童子寺,回家写这篇小文时方才发现,原来玄奘法师曾专门为童子寺写过一首诗。玄奘法师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只有五首,此为其一,这是多么难得啊,我居然过门而不入。每思及此,笔者不由得跌足感叹,于是,只好与读者朋友们在此文中分享了。《题童子寺五言》:“西登童子寺,东望晋阳城。金川千点渌,汾水一条清。”这是多么清丽可人的小诗,没有任何装模作样之处,有大智慧,成就大事业者,就是不一样。至于童子寺,笔者只好择机再去了
从这篇小文开篇,笔者就不住地强调晋阳诗会,却东拉西扯一直不谈这个诗会,主要原因就是太原的故事太多,人物太多,好诗太多,想要与读者朋友多分享一点笔者的喜悦。此刻如果再不谈晋阳诗会,文章就够字数了,尽管如此,关于晋阳诗会我们也是主要谈诗,诗会中隐含的曲折故事,只能择机再谈。
唐开元十一年(723),唐玄宗在东都洛阳迎接一年新正,正月初三(2月12日)起驾北巡太原。此行他选择绕经潞州(山西长治),因为潞州对于他来讲,就如同太原对于李世民,这里是他们重要的人生转折点。23岁时唐玄宗还只是临淄王,出京担任了两年潞州别驾,他在与著名的“并州儿”结交过程中,认知水平和决策能力迅速提高。那么何为“并州儿”?魏晋有无名氏诗曰:“时时能骑马,倒着白接䍦。举鞭向葛疆,何如并州儿。”李颀《塞下曲》曰:“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儿。直爱出身早,边功沙漠垂。”简单说,并州儿是汉魏以降直至隋唐,驻扎在太原防区的职业军人和游侠儿。有关并州儿的唐诗挺多,他们是边塞诗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临淄王李隆基与并州儿的深入交往,特别是他在基层军事单位长达两年的锻炼,为他回到西京后在“北门四军”中广结豪俊,进而发动“唐隆之变”,扶助他父亲唐睿宗登基,并且在他自己登基后铲除以太平公主为首的利益集团,提供了只有他自己才能深知的,羽化蜕变级别的心理基础和执政定力。
唐玄宗3月6日到达太原,3月13日离开,晋阳宫诗会具体是在哪一天召开的,现在无从查考,但有这个6天的时间范围已经很好了。诗会上,唐玄宗写出这首五言古风《过晋阳宫》,算不上是名诗,但也挺受后人关注的。
“缅想封唐处,实惟建国初。俯察伊晋野,仰观乃参虚。”作为中兴之主,唐玄宗回到先祖肇始帝国基业的原点,俯察大地,仰观星空,写出胸怀开阔的篇首四句,本是题中之意。“长怀经纶日,叹息履庭隅。艰难安可忘,欲去良踟蹰。”在此类冠冕堂皇的诗作中,真实情感往往就在这结尾四句上,李隆基知道祖先不容易,也知道父祖不容易,现在轮到他自己,真的不容易,但是他成功了,此后他打算再花上几十年工夫,让天下大为不同。到了那个时候,他也可以像贤德的帝尧那样,闻“康衢颂德”之后禅让帝位。当然了,在晋阳诗会上谁也不会想到,唐玄宗禅让帝位的原因,居然会是他“以赏赉治国”的国策导致的安史之乱,这是后话,我们不能因为他不光彩的结局而否定他光彩照人的开端和人生高潮。
依照唐朝诗坛的习惯,普通诗人作了首诗,还会有不少唱和之作,更何况是皇帝的作品。唐玄宗的这首诗流传下来三首当朝重臣的唱和之作,其中张说与苏颋的两首诗同名,叫《奉和圣制过晋阳宫应制》,正是因为有了“奉和圣制”和“应制”这两组词,笔者方才认定唐玄宗在晋阳宫召开了一次诗会,而不是他写就得意之作,交代下来让众臣唱和。只是,张九龄的那首诗,诗名却与前边两位有一字差别,他将“过”改成了“幸”。我坚持认为张九龄亲自参加了晋阳宫诗会,因为那年他担任中书舍人,必定不离皇上左右,而不是像宋璟那样担任西京留守,远在千里之外。但为什么其他人用“过”而他却用“幸”字,难道是人们所谓“其何独谄乎?”但笔者认为,不是张九龄谄媚,而应该是他的这首诗在传抄中出现了“讹字”,被抄错啦!或者是他的家人、学生在他去世后,编辑他的著作《曲江集》时修改的。这种事情在诗歌史上很常见。另外,这三首“奉和诗”都是獭祭成章,标准的“应命之作”,同样没有新意,我们就不多谈了。
总而言之,晋阳宫诗会其实是唐玄宗一个人的诗会,在他的人生经历和开元天宝盛世等问题上,给了我们一个管窥的途径,因为自晋阳宫诗会之后,唐玄宗便对政事堂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调整,正是这种一次又一次的细微调整,才有了后来的盛世以及盛世之后的乐极生悲。除了唐玄宗,笔者更感兴趣的其实是太原,特别是与太原相关的唐诗。这篇小文算是个开端吧,日后若有机缘再写。
(作者简介:著名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