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杨凯从山西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毕业后,开始从事果树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专业和课堂建在产业链上,根植产学研用,贡献科技兴农的智慧。
与果结缘
“做农业的人,都是讲感情的人,是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20多年前,在山西农业大学的课堂上,老师的一句话令杨凯难以忘怀。这句话,成为杨凯钟情农业的开始,也成为他与果树结缘的起点。
多年前,杨凯受命担任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黄金梨课题组的负责人,带领20多名职工,管理近400亩果园和沟地。课题组的工作地点远离职工生活区,且基础设施破旧不堪,既不通电也无水源,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对此,他没有退却。经过反复调研,结合课题组状况,他制定出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打造观光采摘园作为课题组创收的主要渠道,增加收入反哺科研。没有经费,自筹资金购买建材、农资;没有农机,向其他课题组借;没有技术工人,他和项目职工自力更生。渐渐地,吃水窖建起来了,电也通上了,道路硬化了,环境美化了。
几年间,藏在山沟沟里无人问津、连年亏损的果园,由课题组经营成为游人如织的观光采摘胜地,不仅科研实验项目有了基地保障,还创造了年经济收益10余万元的佳绩,年接待游客突破3000人次。
科技强“果”
我省水资源严重短缺,而果树生产现状是大量果园仍采用漫灌,不但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破坏了土壤通气性,还增加了生产成本,削弱了市场竞争力。瞄准产业发展瓶颈,2014年,杨凯组建了果树旱作节水团队,建设果树旱作节水试验示范园,从节水灌溉、旱作栽培技术配套提升、病虫害生态调控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推广。
“果树节水是一个交叉学科,所以我们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培育科研成果”杨凯说。为此,他筹划建设高标准试验基地,加强同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等产学研用单位的合作,探索出了一种高效、稳定的研发推广体系与合作模式,期间,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30名,发表各类论文50余篇。
在此基础上,2021年,“废弃果枝快速堆腐关键技术”被评价为“国内领先”水平;2022年,“SH矮砧苹果滴灌技术规程”获山西省标准化创新贡献三等奖;2023年,“果—菇—肥—园生态循环增碳沃土技术”入选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技术。
杨凯说:“未来的果树产业一定会大量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这就要求更多的学科融合进来,开展更为密切的合作,出大成果、硬成果,推动果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硕“果”盈枝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智慧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9月21日,杨凯和技术人员正在对一台新研发出的果园AI机器人进行适机化的改造,围绕喷杆姿态、喷洒压力等参数进行反复调试。调试完成后,它就可以利用北斗导航实现打药、割草、运输等农业操作。杨凯说:“智能机器人不仅节省生产成本,而且操作简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此前,杨凯和团队已在我省果树主产区万荣县建设了200亩苹果高标准核心示范园,其中,集中展示了滴灌水肥调控、智能装备应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循环农业等技术,不断探索智慧农业发展的模式。目前,以万荣县为核心,新技术已经辐射我省晋中、晋东南地区,以及甘肃、陕西等地,累计推广应用4.5万亩,新增利润超过1.6亿元。通过综合技术应用,实现了降低果品生产成本,改善果园生态,产业水平有效提升,核心示范园也相继获得“技术研发专家工作站”“协同创新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基地”等校地荣誉。
农业科研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基层科研工作者,杨凯心系“国之大者”,勇担推动科技进步使命,投身果树科技攻关,用实际行动谱写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担当。记者 张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