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内有乾坤的诸葛碗

明龙泉窑诸葛碗(太原市博物馆藏)

郭 悦

  在太原市博物馆常设展览“抟土成金——太原博物馆馆藏明清瓷器展”中,有一件特别的瓷器,这件瓷器高约11厘米、口径约20厘米。碗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它造型独特,浑厚淳朴,由两只碗黏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又称“诸葛碗”。其釉层较厚,呈青黄色,柔和而淡雅,通体以刻花装饰,花纹繁复生动。

  该碗的命名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传说相关。据传,诸葛亮北伐时,为迷惑司马懿派来的使者,故使用双层碗进餐,表面看似盛满食物,实则仅上层有少量米饭,以此营造身体健康的假象。不过,经考古证据显示,这类碗实际创烧于宋代,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关联应为附会,其名称更可能源自双层结构底部的圆孔(“孔明”谐音)。

  太原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诸葛碗,源自龙泉窑,特点是胎厚体重,而同时期景德镇烧制的诸葛碗则胎薄体轻。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青瓷窑系,以浙江省龙泉市为中心,其制瓷史跨越1600余年,代表了中国青瓷工艺的巅峰成就。

  诸葛碗的功用争议由来已久。主流观点认为,诸葛碗因内层施釉的工艺,因而具有保温功能,通过注入热水实现食物恒温,故又称“暖碗”,但碗体过浅、容量有限,实用性存疑;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该碗应用作祭祀用途,利用浅腹深碗的视觉差,少量祭品即可营造丰盛效果,符合古代祭祀仪式中“以少示多”的象征需求,但这种说法缺乏直接的文献佐证,仍需进一步考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地方新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视点
   第07版:国际新闻
   第08版:文博
各美其美的多彩银饰
民兵英雄尤美富
内有乾坤的诸葛碗
游春图
在太原感受盛唐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