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
辉煌成就 鼓舞人心
高质量完成“二青会”服务保障工作,“青运村”创造开村运行时间、接待运动员入住人数两项“世界之最”;成功承办全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2020中国(太原)人工智能大会;荣获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等国家和省级荣誉……过去的五年,晋源区委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从57.16亿元提升至80.09亿元,年均增长6%,增幅高于全省水平。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高增长,分别同比增长56.9%、63.7%,增幅位居省市前列。长风商务区总部楼宇经济带、晋阳湖夜经济和假日经济带、西山文化旅游经济带“三大经济带”竞相发展,大数据、绿色包装、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生物医药、花卉“六大产业园”扩容提质,300余项转型项目加速推进,370余家企业签约落户。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高标准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向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晋源经验”。蒙山景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多项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实施乡村振兴与城市化“双轮驱动”,重塑新型城乡关系,5年累计完成贾家庄等9个城中村169.78万平方米的拆迁工作,同步开展城北等18个城中村26991套、328.02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设,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服务保障通达桥、晋阳大道、天龙山路等162项省市重点工程建设,水电气暖路网等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实施“百村景区化、三年大变样”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乡村畅通等“五大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实施城乡居民文明素养和发展技能“双提升”工程,城镇新增就业2188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102人,民生投入持续加大,民生支出占比连续数年保持8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全省最高。3年引进10所优质学校的承诺基本兑现,成成中学晋源校区、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晋源校区开学招生,省实验小学、山大附中晋源学校签约落地;省儿童医院晋源院区、市妇幼保健院长风院区开诊运行,市区人民医院共建项目即将开诊,区域医疗中心和区福利院共建项目基本完工,“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越来越多。农村公共浴室、老年餐厅、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逐年提高,农民群众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在全市率先完成“煤改气”“煤改电”工作。加强晋祠泉域水资源保护,关闭水井28眼,晋泉复流按下“加速键”。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28.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8.57平方米,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显著。
——党的建设成效显著。建立健全区委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和与会人员交流研讨制度,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动态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60个,高标准打造青运村片区、义井片区、新城片区3个区域党群服务中心。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形成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
“十四五”
蓝图绘就 奋进其时
今后五年,晋源区要聚焦“转型出雏形”,全力加快创新转型先行区、文旅融合示范区、生态宜居标杆区建设,确保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文旅融合得到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深化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全力打造“三个经济带”。加快推进晋阳湖北岸滨水商业商务区和长风商务轴建设,发展15座楼宇总部,营业收入突破150亿元,全力打造长风商务区总部楼宇经济带。要培育夜间观光、文体休闲、演艺体验等六大夜经济产业,加快“旭龙·晋阳集市”建设,推进“晋阳剧场”演艺项目投运,服务保障晋阳湖公园二期建设和晋阳里滨水商业街开业运营,建成3条以上文旅、文创、文体特色街区,全力打造晋阳湖夜经济和假日经济带。要大力培育“汾河晚渡”等文化旅游体验项目,确保“旅游大厦”投用,打造旅游旗舰酒店,全面打响“晋祠引领、四山映带、双城连璧、一湖点睛”的“唐风晋韵·魅力晋源”特色文旅品牌,旅游项目投资突破50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全力打造西山文化旅游经济带。
——大力建设“六个产业园”。推动大地紫晶产业园区项目、保利科技软件城项目落地见效,发挥阿里云创新中心、云时代信创产业园、智创基地的资源优势和引领作用,争取一批超级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户晋源,打造晋阳湖数字研发和姚村高端智能制造的“北研南造”产业新格局,推动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旭恒纸业、海泉印刷等企业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推动绿色包装印刷产业园区建设。深化远东构件等龙头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新模式,打造全产业链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实现由制造向创造转变,推动先进制造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太原传化公路港二期、天和顺物流贸易园、万国仓储物流中心、圆通速递山西总部、新加坡丰树物流等冷链物流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基地,推动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太原药业西药综合制剂、国新天江现代中药产业、瑞豪生物医疗器械自主研发支持力度,加快形成“北西药、南中药、中研发”的医药产业新格局,推动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康培园林、梅芝园艺、振华园艺等龙头企业,建设花卉小镇,打造全省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花卉生产、研发、销售集散基地,推动花卉产业园区建设。
——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以天龙山佛首回归为契机,加快推进晋祠——天龙山5A级大景区创建,高标准推进太山申报4A级景区,服务保障太原古县城开放运营,加大晋阳古城遗址考古挖掘,将晋阳古城遗址公园建设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物保护示范工程。依托长风商务区星级酒店、高端楼宇资源,发展商务旅游;利用晋阳湖东岸体育场馆集中、体育文化氛围浓厚优势,发展体育旅游;利用太原植物园、太原博物馆、太原美术馆、太原科技馆等文博场所开展研学旅游;依托“花卉小镇”“稻田公园”“大寺荷风”等农业旅游景点,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建设康养小镇,发展康养旅游,推进“旅游+”“+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全国旅游目的地、中转地和集散地,实现由文旅大区向文旅强区转变。
——全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分类分级实施西山破坏面整治,开展采煤沉陷区、西山“荒废村”、环城旅游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助力太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再现“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的壮美景象。扎实开展“一泉一河一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晋祠泉域水源置换工程建设,重现“晋祠流水如碧玉”的美好景象;加快汾河干流晋源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蒙山景区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南峪沙河、柳子沙河、冶峪沙河、风峪沙河四条入汾支流综合治理和沿汾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大河风光;加快晋阳湖二期生态治理和开发,分批实施晋阳湖与风峪河、清水河、南部退水渠、太原古县城护城河“河湖连通”工程,打造山湖一体、河湖连通、古今交融、人文与自然交相辉的城市会客厅。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完善全链条监管机制,运用红外遥感监控、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智慧治气”。实施老旧小区提质改造工程,推进晋祠片区和新城东区城中村改造,推进南部姚村片区路网配套,推进长兴南街、吴家堡南街等15条路网建设。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文明素养和发展技能“双提升”工程,促进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每年新建3所公办幼儿园,在姚村镇、晋祠镇、晋源街道集中规划建设3所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加快区第二、第三实验中学建设,推动山大附中晋源学校、省实验小学开工建设,新建一所寄宿制职业中学。新增1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动市区人民医院共建项目一期开诊运营,确保区域医疗中心和区福利院共建项目年内投用,加快推动区中医院建设,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重点建设一批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提升全区体育健康水平。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员补助标准,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城郊型都市农业产业布局,构建晋祠大米、花卉园艺、设施蔬菜、特色林果、乡村旅游五大产业板块,大力发展花卉、中药材等特色种植,重点实施“稻花城”项目,推广花塔村、三家村“稻虾”“稻蟹”“鱼菜”混养等生态种养模式,恢复保护晋祠大米种植至5000亩,再现“禾稻之美,甲于通省”的丰饶景象。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打造手工糍粑、猪血灌肠、晋源馏米、晋祠桂花元宵等一批“名小吃”,加大程家峪、店头、赤桥等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开发,打造一批“乡村博物馆”,打造绿色种植、采摘垂钓、特色餐饮、精深加工、生态民宿、乡村康养、非遗表演、民俗体验等一批特色产业,建设全省一流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花架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