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钻为笔瓷为纸
“叮—叮—叮”,走进李锦文的工作室,一声声清脆悦耳的雕刻声传入耳中。见到记者,李锦文打个招呼,便又专注于手中的工作。一只深蓝色的彩釉瓷盘上,一幅人物肖像已初具轮廓。肖像发丝细密,似乎要随风飘动,面部线条细腻,眉宇间神态毕现,宛如生人。
“在瓷器上展现作品的层次,关键是力度的把控,‘深则浅’‘浅则深’。”老花镜后面,李锦文的目光凝聚在作品上:“刻痕浅,在彩釉盘上留下的颜色则深;刻痕深,线条颜色则浅,线条的深浅和流畅度都会影响作品的活力和表现力。”瓷器的硬度与玻璃相当,在质地如此坚硬的材质上作画,可见其难度之高。
李锦文作品陈列架上,上百幅作品中既有古今中外人物肖像,也有花鸟虫鱼、中国山水。不同的作品展现出的艺术风格迥异, 如山水风景更接近中国水墨画风格,单个的景点则侧重写实,静物则与西方油画相近,不同的内容,李锦文在瓷器上赋予其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
45岁“半路出家”,20余年钻研刻瓷艺术,一杆合金钢钻、一把小锤子,如今在李锦文手里游刃有余。在硬、滑、脆的瓷面上,线条婉转游走,时而遒劲刚强,时而浅淡如丝,交织缠绕,开合自如,妙手过处,一幅艺术作品跃然眼前。
深刻浅划总传神
刻瓷工艺可追溯至清代。但限于当时的工具,作品构图较简单。近40年来,刻瓷艺术渐渐回归,在山东等地尤为兴盛。与烧制的瓷器花纹不同,刻瓷的立体感强,层次丰富,且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创作难度大,作品也更具张力。从小对绘画有浓厚兴趣的李锦文,偶然从电视上看到刻瓷这门艺术便一见倾心。 初学刻瓷,不知刻坏了多少瓷盘,家里窗台下曾经堆放着一摞摞瓷盘,亲戚朋友来了,他就招呼大家拿些回去垫花盆用。他4次赴山东拜师学艺,在师傅的指引下,踏入刻瓷艺术领域大门的李锦文更加刻苦学习,钻研技术,不仅雕刻技术日臻成熟,对这门艺术的领悟也日渐加深。
“在刻瓷中,难度最大的是肖像,一幅风景创作周期是10天,而创作一幅肖像作品的时间不少于20天。”李锦文捧起一件革命先辈肖像瓷盘,“山水景物,多一山,少一叶,是艺术创作的范畴,而肖像有参照物,一个细节的出入便会露出破绽。真正好的肖像作品不仅要做到形似,更要达到神似,让人们透过作品,品味到更多内在的东西。”
刻瓷绘就三晋情
如今,不管是平遥古城还是太原古县城,都可以见到李锦文的刻瓷作品。五台山白塔、云冈石窟佛像、蒙山大佛、晋祠等著名文物景点在李锦文的作品中都得到展现。他力求将山西丰富的文物建筑融入其中,让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让更多的人通过这门独特的艺术领略山西灿烂的历史文化。
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李锦文的“民居系列”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去年,他被评为晋阳工匠。在李锦文看来,这些荣誉和褒奖不仅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刻瓷这门艺术发扬和传承的认可。国内从事刻瓷的人数有限,将刻瓷工艺传承下去,是李锦文心中最为牵挂的。
目前,李锦文带着两个徒弟,其中一个是自己的女儿李琳。让他欣慰的是,女儿对刻瓷艺术的热爱丝毫不亚于自己。在李锦文作品陈列架上,有一幅李琳创作的国家领导人肖像,不作专门介绍,很难分辨出两人作品的不同。
让李锦文高兴的是,李琳在刻瓷艺术的道路上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并开始拓展艺术表现形式。“将刻瓷与实用器皿更多的结合是李琳的努力方向,‘瓷饰’是女儿对自己创作形式的命名。”李锦文说,让刻瓷后继有人,焕发更茁壮的生命力,比自己得多少个奖都更为珍贵。
记者 梁 涛 李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