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津的三位教育家

  吴晓征

  河津历史悠久,人文积厚,历史上教育发达,曾有卜子夏、王通、薛瑄三位教育家配享孔庙。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河津为魏国皮氏邑。魏文侯的时代,孔子高足卜子夏受邀前来设教,史称西河设教,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西河的地理位置在今黄河沿线两岸,以河津为主。

  史载卜子夏传《易》,并有著作《子夏易传》传世。尤善《诗》《乐》,曾作《诗大序》。整理编订六经,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所传经学,对弘扬孔子学说起了关键作用。

  卜子夏的办学成就与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和《大学》《中庸》等光辉篇章的重要一环。

  卜子夏西河设教,是河津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行为,开启了河津教育史上崇文崇德的思想先河,影响了2000年来河津的教育事业,对河津地区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卜子夏去世后葬在河津辛封村,今已传衍到80代,村中现存卜子夏墓及子夏祠堂。

  隋末唐初,是河津历史上文化繁荣的第二个高峰。先是,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讲学河汾,在黄颊山白牛溪飞云洞设教授徒,听讲者多达数百人。他的学生绛郡通守陈叔达、隰县县尉房玄龄、巨鹿道士魏征、马邑郡丞李靖、太原诗人温大雅、京兆士人杜如晦等,后来均成为唐初名臣。

  王通在我国教育史、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所著《中说》,上承孔孟,下接韩愈、李翱,以达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时人誉称“至人”“王孔子”。王通之弟王绩号东皋子,人称“斗酒学士”。王绩以诗文名世,其诗作朴素自然,生动形象。其中《野望》一诗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篇;《秋叶喜遇王处士》纯朴自然,脍炙人口,开创了唐初山水田园诗歌的先河,对转变唐初浮艳的诗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明代,河津地域出现了薛瑄的“龙门设教”热潮,并由此形成了著名的“河东学派”。薛瑄是明初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关中之学”的奠基者。他对朱熹理学进行了务实的总结,在朴素唯物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思想基础上,确立了系统的“实学”理论和学风,对明代“实学思潮”的兴起起了直接的先导作用。他出身于教育世家,受其祖父和父亲熏陶,始终把投身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最高志向。从40岁登仕至76岁终老,36年中直接从事教育的时间就有20年。罢官回乡后,他效法卜子夏、文中子诸先贤,将河津老城的住宅改为“南书院”进行设教活动,后改称为“文清书院”或“文清正学书院”。其时,“秦楚吴越间来求学者以百数”,造诣颇高的阎禹锡也徒步由洛阳前来拜师求教,以致出现了“从教门外尘如海”的盛况。

  河津三次设教影响深远,清末民初,尽管社会动荡,但河津设教活动始终如初。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专版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晋韵
潇河考
张孟谈一夜扭转乾坤
冒险送信助策反
河津的三位教育家
芝郡村的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