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成功维护了海拔5200米至海拔8830米的8个梯度气象站。”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赵华标介绍,今年重点考虑了极端环境下电池续航问题,在海拔6500米以下气象站新增了降水量观测,以获取更全面的梯度气象观测资料。“为此,我们联系对比了多家国内电池供应商,最终订购了这套耐低温低压、超长续航的国产电池。”
据介绍,极高海拔地区的气象观测资料在全球范围内都十分匮乏,科研人员在珠峰上架设的8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可以获取更全面、详实的观测资料,长期积累可实现从气象到气候的基础研究。
除了对珠峰“大气圈”进行长期观测外,科考人员还使用无人机、3D激光扫描等先进设备对珠峰冰冻圈开展全面“体检”。
由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带领的冰川与污染物科考分队,完成了珠峰地区污染物监测、冰川和冰湖变化监测、河流湖泊温室气体通量监测、高海拔地区雪冰样品采集等工作。
“这些设备对冰川观测的分辨率会提高到厘米级、毫米级。在实验室阶段,对冰芯的水分子、气泡、粉尘等指标的分析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康世昌介绍,科研人员将依据这些测量数据,绘制出珠峰冰川三维数字高程图,通过对比掌握冰川变化规律和趋势。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苏涛带领4人组成的古生物科考分队,已在珠峰地区连续开展了10多天的野外科学考察。他们会根据科学推测寻找化石层位,借助无人机扫描可能区域,在旷野中开展“寻宝”工作。
“我们在定日县岗嘎镇附近发现了一套沉积地层,找到了一些保存较好的古生物化石。”苏涛说,“接下来,我们将这些化石搬运到实验室,借助微型CT、荧光显微镜等新装备和新方法,再通过计算机成像建模,开展更细致的研究工作。”
“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科研领域的很多先进设备和新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升级,一些设备与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汪宜龙带领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利用高精度的仪器和无人机在珠峰地区开展大气温室气体的连续观测。
新华社记者 (据新华社拉萨5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