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山(1877—1945),是中国近代崛起于华北地区的著名书法家。
赵铁山一生以书法闻名于世,在清代碑学之风盛行的影响下,早先致力碑学研究,晚年精心研究帖学。由唐上溯汉、魏、六朝,名家碑版,无不探索临池,篆、隶、楷、行四体皆精。篆书糅合金文的浑朴骨劲,古意盎然,别有风韵;隶书由汉隶诸多名碑刻中各取所长并融会贯通,自成一体;楷书融欧阳询、魏碑、李北海于一体,骨力峻峭,独具个人风格,被世人称之为“赵体”;行书初学王献之,兼有褚遂良、虞世南笔意。康有为评价其“大江以北,无出其右”。
《平陆张公家传》又名《张丹山公家传》,嵌于太原市永祚寺二院西围墙上。隶书《张丹山公家传》共16通刻石,每块分四部分,每字宽3厘米、高2.5厘米,共330行、1860字,总长13米,写于1930年8月。是碑用笔出神入化,中锋用笔如弓上箭,侧锋用笔如刀出鞘,结体字形方扁主,中宫疏朗,气息流畅。
早年,《张丹山公家传》的拓本曾流向日本,由日本著名书法家近森孝恕收藏。近森孝恕在研究赵铁山书法艺术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先后出版发行的精拓《赵昌燮碑铭辑》共四集,在日本影响颇深。此拓于2014年辗转回国。
平陆张公,即近现代著名藏书家、教育家张籁。张籁,字贯三,号闻田,一号闲田,山西平陆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举,后入京师大学堂学习,获得法政文凭,授职长芦大使。返晋西吕梁后,主讲隰州、紫川书院,后将紫川书院改为隰州学堂,实行新法教学,山西学子多荟萃其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就聘于山西大学堂(今山西大学)、河南高等学堂(今河南大学)。1913年重返山西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著述有《百元集》《张丹山公家传》等。
赵铁山的书法成就,是天赋加勤奋的结晶。其主张“学古之意,意贵有形,我书之意,意贵无形”,博陶百家酷似百家,然而又不单纯追求形似,着重在取各家之神韵,无愧于“华北第一支名笔”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