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涯尽处有槐香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根字影壁

  王清茗

  华人世界里,山川草木间,最能寄托乡愁的是树。

  杜甫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多少赤子涕泪磅礴。温庭筠也将一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送给患难和相思之苦的零落人。张若虚说,“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白居易附和:“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告别故土和亲人、爱人,踏上一条前途未卜充满险恶的道路,渐行渐远处回首相关,树越高大,愁越深沉。比如,洪洞的那棵老槐,当道而立,若凄风苦雨,若婆娑安然。

  肇始烽火,庙堂积虑成狼烟

  明洪武三年(1370),大槐树下的首批移民开始了他们的漫漫征程。远在南京的朱元璋在他金銮殿上向着户部不断地发号施令。一看到户部的名称,朱元璋就咬牙切齿。张昶,元朝的户部尚书,明朝的参知政事,“身在江南,心思塞北”,表面上本要朱元璋偏安半壁河山,背地希望流落在晋省群山中的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能够让元顺帝东山再起。

  张昶被赐死,却并不能阻止朱元璋对晋省民众态度的急转直下。朱元璋称吴王之后,原本没有把山高壑深的三晋大地放在眼里,然而,随着明军在山西深入,原来这里不仅有远深海阔,还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势力。蒙古、赤军、汉军、侍卫亲军以及根深蒂固的刘黑马、郭宝玉、史天祥、田雄、石天应、李守贤、刘世英等家族以坞堡为塞,步步为营,更有隐藏在管涔密林中的元朝遗老,随时都可能聚沙成塔掀起滔天巨浪。

  重镇太原攻克了,但太原以北的民心却不知如何笼络。既然无法从思想上解决,就从民众的迁徙和家族的瓦解开始吧,于是行伍出身,但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朱元璋开始了一场史上空前的大移民。

  天问晋省,兵拏何尝是福地

  朱元璋向天下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说山西相对于周边省份,未经战乱人口稠密而且富甲天下。

  确实在元朝廷眼中,宁可放马中原也不愿意将战火引入他们苦心经营的山西大后方中。因为元大都一旦溃败,山西将是他们的第一道天险屏障。

  但人口稠密、富甲天下却是谎言。元朝统治下,山西甚至遭遇了千年一遇的大地震,吉县《大帝庙碑》所记:“河东地震,压伤者二十余万人,屋之存者什之三四。”明万历《临汾县志》记:“于时死者二十余万人,祸甚惨毒。”不仅如此,大震后余震数年不止,连续三年天旱无收。

  诚惶诚恐的元成宗祭天自责,改太原路为冀宁路、平阳路为晋宁路,以期晋省太平。

  在元末群雄并起的时代脱颖而出的朱元璋,坐上那张龙椅后,把爱子朱棡封为晋王,就藩太原;十三子朱桂封代王,驻大同;二十一子朱模为沈王,改封潞州。一室三王,牢牢把握住山西大地。

  除了徐达、常遇春等人攻打山西留守部队外,山西本土士兵朱元璋几乎一概不用,而是由大将李文忠率领江浙、东南沿海的兵勇镇守九边重镇。“南兵戍北”在此后200余年间成为明朝兵役法则。当然,也有官吏不认同此法,山西巡抚李侃曾上书朝廷,希望征募山西兵勇。他说,塞北之地,与穷荒无异。非生长其间者,未有能宁居而狎敌者也。今南人戍西北边,怯风寒,闻寇股栗。而北人戍南,亦不耐暑,多潜逃。宜令南北清勾之军,各就本土补伍,人情交便,戎备得修。可惜这一建议,没有被朝廷采纳。南北移民,消灭了南方士族的傲骨,砸掉了晋省名门的根基。

  归心之所,槐叶嘤嘤赋乡愁

  大槐树移民整整进行了50年,“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彻底搅乱了鸡犬相闻的农家恬淡,代之的便是遍地哀嚎。

  从明洪武三年(1370)起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官方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就有18次,山西八百姓氏子孙流落全国十九省市。这些移民的居住地是平阳、潞州、泽州、汾州,朱元璋帝王驭术,他看重的不是人口稠密和繁华,而是这些州县在元朝治下居然能够盛开的儒家文明之花。

  元朝期间,在“华夷之辨”中,山西文化大放异彩。不仅有元好问这样的儒者,更有诗词曲作家的全面绽放。元曲四大家中,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都是山西人。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座上宾中,陵川人郝经便是一例。郝经推崇四海一家,又主张天下一统,正适合当时忽必烈的主张,元朝政府采用郝经治国之策三十条,遵用汉法创法立制,屯田垦殖,巩固内部,使“天下一新”。这些政策中最受益的便是山西。由于元朝继续执行科举制度,仅郝经的家乡在元朝就出现了7位状元、93位进士的历史奇迹。

  朱元璋决心之下,便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哀声恸天。南方那些年轻的兵勇们提携玉龙为君死,苟活下来的也难以回到遥远的家乡,不得已在当地娶妻生子。当时允许汉夷通婚,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

  同化了异族,便稳定了边疆。而“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的山西,特别是平阳、潞州、泽州、汾州文化繁盛的地区,通过迁徙来改变这里的知识构成和人文信仰,一举多得。

  巨厦轰然倒下,文化不能反哺脚下沃土,而是在统治者驱使下向荒蛮地去耕植,比家园的失去更为恐怖。于是,在太原、平阳、河东间官道,和一棵突兀路中的槐树,便成为心理象征,为家乡代名。恰巧,这里是平阳、潞州、泽州、汾州中轴线。

  传说官吏们告知百姓,聚在此大槐树下,可以免移民。于是大家纷纷聚集在此,官府却换了副嘴脸,事实与承诺相反。

  中国历史上恢宏而悲戚的最大官方移民从此展开。朱元璋希望,晋省再无向元之心,天下再无张昶之徒。那棵槐树,也被赋予了乡愁和灵动,生生不息,枝繁叶茂。归心似箭,慎终追远,它不能倒下,也不会倒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视点
   第07版:国际新闻
   第08版:晋韵
赵铁山《平陆张公家传》
天涯尽处有槐香
我见西山多妩媚
游击队浴血歼敌
县名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