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哲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同时,又是缅怀逝者的日子。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清新明丽的春景中,笼罩着一丝淡淡的伤感。诗刚词柔,词之柔情,又胜过诗。词人笔下的清明,在伤感之余,又多了一丝柔情。试看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经典之作《风入松》一阕: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吴文英,号梦窗,他的词向以难解著称,后人将其与善作“无题”诗的李商隐并列,说:“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风入松》一词则相对梦窗诸阕,较为平易流畅,感人至深。
上阕借春景写别情。起句写清明时节,风雨交加。点出天气之凄冷,花之凋零,在所难免。于是诗人的惜春怜春之情油然而生。伤春悲秋,是古诗词中的常见题材。伤春,实则是感伤青春的易逝、生命的短暂。而文人伤春又多借最能代表春天的意象——花之凋谢表现出来。这是“落花”意象的内涵之一。除此之外,“花”也可指美人,“落花”则指美人的香消玉殒。这首《风入松》里的“瘗花铭”实则就是《红楼梦》里黛玉《葬花词》一类的文字,指的是伤悼落花的文字。当然,词人埋葬的不只是花,更是已经流逝的青春,以及随着青春而逝的那一段美好的恋情。此外,“葬花”也隐喻自己所爱的女子已经辞世了,如春花之殒落。现代词人夏承焘《梦窗词集后笺》谓:“梦窗苏杭二妾,一遣一死。”又谓:“卷中凡七夕、中秋、悲秋词,皆怀苏州遣妾之作,其时在淳祐四年(1244);凡清明、西湖、伤春词,皆悼杭州亡妾之作,其时在遣苏妾之后。”据此,可推测此词是为悼念杭州的那位“亡妾”而作。
词中的“分携”即离别之意。当年和恋人分开的路,已经是绿柳依依,时令又至暮春,物是人非之感顿时体现出来。“一丝柳、一寸柔情”两句极尽缠绵悱恻之情。那无数的柳条正像是词人无尽的柔情缱绻,同时也呼应了上句的“绿暗”二字,点出垂柳之密之多。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化用唐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本欲借酒浇愁,在醉梦中偏又被屋外的黄莺惊醒,更添几许无奈和惆怅。
下阕把空间转到“西园”,继续写对亡人的痴念。“西园”是诗词中的常用典故。一为汉代洛阳上林苑的别称;一为汉末曹操所建邺都名园。后常用作佳园的代称。这里指词人在杭州的寓居之地。如吴文英《浪淘沙》词云:“往事一潸然,莫过西园。”词人将西园之林亭打扫得极为干净,目的依然是“赏新晴”,一切都如昔日,而斯人已矣,徒添伤感,内心的凄凉大概只有自己能够体味。
接着看到秋千架,更是触景生情。荡秋千是古代女子喜爱的游戏之一。唐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其一)》云:“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这时词人看到蜜蜂在秋千架跟前飞来飞去,猜想大概是因为当年心爱女子手中的香气,在秋千索上仍有残留。读者试想,南方多雨,即使香气再浓,经过雨水的冲刷,又能存留几何呢?这三句纯属臆想,但词人的那种痴情痴念痴思,不由使人为之动容。
结尾化用南朝梁庾肩吾《咏长信宫中草》中“全由履迹少,并欲上阶生”两句。“双鸳”本指绣鞋,这里代指女子的行踪。当年她常常陪“我”在此处游赏,而如今斯人已逝,再无回来的可能,只留下无尽的思念。因为台阶少人走动,故云“一夜苔生”,用夸张句法表明了词人无可挽回的惆怅。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全词语言简洁,多用白描,却含蓄蕴藉,感人至深,为梦窗词中之佳作。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道:“情深而语极纯雅,词中高境也。”洵为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