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纪实
在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凤岭北社区民族之家,社区居民在用简易织机制作壮锦(2020年7月21日摄)。 新华社 发
  (上接15版)

  实践之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千年企盼,一朝梦圆。对于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的民族地区来说,胜利的喜悦更为澎湃。

  走上领奖台,四川昭觉县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激动地对总书记说:“乡亲们非常想念您,让我再向您道一声‘卡沙沙(谢谢)’。”

  “卡沙沙!”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回应,并鼓励说,“三河村很典型,脱贫不容易。”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个彝族贫困村看望贫困群众。今天的三河村,一栋栋具有彝家特色的新房替代了原有简陋低矮的土坯房,百姓生活大变样。

  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为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几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了解情况,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指导脱贫攻坚。

  今天,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省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书写了中华民族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民族工作事关全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他多次对民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多次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同各族群众广泛交流,倾听群众心声,共话民族地区发展。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知重负重、奋力攻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谋定思路、奋起直追,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中国西南喀斯特群山间,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时刻“注视”苍穹,捕捉着宇宙变化的讯息。而它所在的云贵高原,正悄然经历着沧桑巨变。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近年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云”企业超过2万家,数字经济增速已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近年来,民族地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2020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10.2%,比重稳中有升,其中云南、贵州生产总值在全国排位上升势头明显;

  ——“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全国同期0.9个百分点;

  ——“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283万人,占全国近五分之一;

  ……

  铺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底色,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显成色。

  水乳交融、血浓于水,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走进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凤岭北社区民族之家,10多位居民正在用简易织机制作壮锦。“社区每月都会举办绣球制作、十字绣、剪纸等活动,我在这里生活了8年,早已把社区各民族同胞当成家人。”壮族居民谭艳春说。

  在这个聚居着壮、瑶、彝、苗、侗等20个民族的社区,人们和谐互助、亲如一家。欢度“壮族三月三”、组织“百家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各族群众的情感越走越近,一幅多民族共居共乐的画面跃然呈现。

  凤岭北社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命名了960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不断擦亮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靓丽名片。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阔步向前。

  兼收并蓄、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展现新活力——

  带有浓郁民族风格与鲜明地域特色的歌舞剧、少数民族剧种、汉族地方剧种、话剧、歌剧……已成功举办五届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佳作频出、精彩纷呈,生动展现了我国各民族文艺的传承发展与时代风貌,也为中华文化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目前,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中,超过三分之一与少数民族相关。

  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普查、整理、翻译和研究,主办一系列民族自治地方主题展览;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搭建各民族展示风貌、交流互鉴、情感交融的舞台……

  文化聚友、竞技结缘,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浇灌出更加艳丽的中华文化之花。

  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民生福祉迎来新飞跃——

  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学全都有了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近日,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佤族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了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坚定决心。

  “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老支书们的回信中,勉励他们引领乡亲们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大凉山间,坚固的钢梯铺就悬崖村的“神奇天路”;彩云之南,民族地区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客车;贺兰山下,百万移民挪出了穷窝、换掉了穷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民族地区着眼民生福祉、致力民生改善,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补齐民生短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永续发展、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绘就新画卷——

  “总书记,您看,这是最近在我们家乡拍的。”今年3月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从小生长在祁连山脚下青海省门源县的孔庆菊代表,拿出照片,请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的习近平总书记观看。

  一张照片,是漫步在草丛中的荒漠猫;另一张,是行走在树丛中的雪豹。以前很少见的珍稀物种,现在频频现身。

  “这说明生态保护见效了。”习近平总书记凝视照片,频频点头,“特别是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增强了,看到了生态本身的经济价值。”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坚守“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的“财富观”,近年来,民族地区不断绘就“生态画卷”,各族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天蓝、山青、水碧、土净的环境中实现安居乐业。

  从苍山洱海到辽阔草原,从天山南北到沿海渔村,56个民族正共同唱起幸福的欢歌,这歌声响彻四方。

  长远之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美画卷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庄严宣告,让中华儿女群情振奋。

  历史的时针,指向新的刻度;伟大的梦想,开启新的征程。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变化的是压茬推进的目标和节点,不变的是一往无前的奋斗和决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着力将“大写意”变为“工笔画”,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将不断开创新局面。

  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加快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

  青山巍巍,碧水悠悠。在广西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同仁村,坐落着一座历经风雨依然坚实挺立的桥。

  这座昔日由红军战士与华江瑶胞共同修建的“红军桥”,如今正成为百姓口中的致富桥。每年当地有100余万条毛竹经过这座桥销往全国各地,为瑶胞带来数千万元收入。

  只有跑出赶超“加速度”,才能驶上发展“快车道”。

  必须看到,当前民族地区还存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层次较低、人才支撑不足、生态保护任务重等问题,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面临解决“有没有”“好不好”的双重任务。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是挑战,也是机遇。

  赴贵州考察,提出“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要求“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

  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强调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

  2021年以来,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擘画蓝图、明确路径,为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方共同迈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界碑一点儿不能动,边境土地一点儿不能丢”。

  在地处我国西部边陲的新疆乌恰县吉根乡,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用双脚丈量祖国的边境线。数十年来,她亲手在帕米尔高原刻下10多万块“中国石”。

  如今,布茹玛汗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是护边员。一家人无怨无悔,以毕生奉献守护祖国山河。

  “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推动民族工作走深走实,最关键的是维护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凝聚人心。

  今年7月下旬,党的百年庆典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考察就来到雪域高原,亲切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

  面对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以“细流滴灌式”的宣传教育推进民族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爱我中华的种子必将扎根中华民族每一位成员的心灵深处,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汇聚激励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并肩奋斗的强大合力——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

  “要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做好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

  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发挥大统战格局优势,凝聚各方力量、汇聚各方智慧,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1949年9月21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

  “我们彝族一向受压迫,受歧视……但是,今天我们做了人,并且做了国家的主人,来参加这个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张冲不胜感慨。

  70多年后的2021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这里召开。

  作为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毛南族的全国政协委员,来自广西的韦震玲站在协商民主的殿堂,深情讲述家乡脱贫致富的故事。

  “我曾经以为,家乡永远也无法与外界相连了,除非奇迹发生。奇迹真的发生了……家里家外,灯火明亮,果园飘香,桑树成林,稻香阵阵,平整宽阔的道路修到每一个村寨,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引进每一户人家……”

  韦震玲委员激动地说:“向着明天,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我们充满信心!”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归根到底要靠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勇前进,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纪实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今日观点
   第03版:要闻快报
   第04版:都市新闻
   第05版:都市新闻
   第06版:经济新闻
   第07版:光影太原
   第08版:经济新闻
   第09版:聚焦疫情防控
   第10版:为民创城不停步
   第11版:社会新闻
   第12版:社会新闻
   第13版:热线新闻
   第14版:综合新闻
   第15版:中国关注
   第16版:中国关注
   第17版:中国新闻
   第18版:中国广角
   第19版:文娱新闻
   第20版:文娱新闻
   第21版:文娱新闻
   第22版:体育新闻
   第23版:2020东京残奥会特别报道
   第24版:天龙情感
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