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现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等44个少数民族,3.26万人。其中回族1.63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
近年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加深。
6月10日,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观互学”活动在我市举办。在经验座谈交流会上,我市分享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持续深化
我市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
走进迎泽区庙前街道,无论是在民族团结故事墙前驻足观看,还是在民族饮食文化一条街上品尝美食,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团结之情。
“十个一”民族文化街区是迎泽区着力打造的特色街区。“一路一街一巷一墙一长廊,一厅一馆一家一堂一基地”即:一条民族旅游线路、民族饮食文化一条街、手拉手民族团结巷、民族团结系列故事墙、心连心主题长廊,红色党建展厅、民俗文化博物馆、民族之家、“石榴籽”大讲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十个一”民族文化街区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成为全市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此外,我市还依托杏花岭区胜利东街社区、晋源区义井街道办事处、尖草坪区民族艺术幼儿园、太原清真古寺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示范单位和模范集体,广泛宣传民族知识和国家法律法规。同时,在少数民族节日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等活动,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团结创建载体形式多样
我市以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七进”活动为抓手,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山西大学附中每年都会举行西藏班毕业典礼。在去年的典礼上,席晓晨老师作为教师代表致辞,他细数了与大家共度的难忘时光,一句情真意切的“明天是老师最后一次送你们返藏了”,让大家潸然泪下。一幕幕朝夕相处的美好回忆埋在了这些来自西藏的孩子们心中。
山西大学附中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的典型。学校通过主题班会、校本课程、课外活动等形式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活动,将民族团结创建贯穿教学始终,为西藏培养了2900余名优秀毕业生,受到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教育部等部门的多次表彰,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除此之外,在进机关、进街办方面,我市积极开展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学习教育;在进企业方面,组织少数民族职工学习民族法律法规,维护少数民族职工合法权益;在进社区方面,在全市19个少数民族相对聚居社区,配套民族文体设施,每年举行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进宗教活动场所方面,引导宗教界人士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自觉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
通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我市各级各部门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全面动员、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力推进的创建工作新格局。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
我市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断加深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迎泽区南海一社区创新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工作经验,摸索出“四线”“五时”“六制度”等工作办法,有效提升了民族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杏花岭区胜利东街社区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探索出了“12345”民族工作法,设置少数民族服务窗口、打造社区民族文化阵地、组建少数民族文艺表演队,同时,积极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让少数民族群众真正融入社区。
我市在19个少数民族群众相对聚居社区建立民族联谊平台,经常性地开展民族联谊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全科网格”作用,对辖区少数民族人员常住人员、流动人员、困难人员基本情况进行摸排,建立少数民族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做到底清数明。
在太原清真古寺、尖草坪区民族艺术幼儿园、迎泽区回民小学等少数民族群众相对聚居社区和务工较多企业,我市建立了服务站,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信息咨询、政策解答、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子女入学、业务办理等服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我市将继续坚持不懈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全面深入持久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本报记者 王 勇 胡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