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后,山大社区与山西大学深度开展“校地融合”,第一时间向广大教职工党员、干部发出“进社区报到投身疫情防控”动员令。大家闻令而动,短短几天,169名在职党员相继报到,298位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
4月7日,山大社区党支部和山大离退休人员党支部联合成立临时党支部,56名党员组建“党员先锋队”,同时还组建了11个志愿服务保障组,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用责任和担当筑起防疫战线的“红色堡垒”。
“一主两辅” 三支队伍共治
4月13日晚上7时,山大社区防疫工作专班会准时召开。参会的不仅有坞城街道、山大社区的工作人员,还有疫情期间来社区报到的党员和志愿者。
“这两天,需要外出看病的居民不少,医疗用车不够。”“消杀清运医疗垃圾需要增加人手”……大家直接把一个个实际困难摆了出来。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贾俊维一边记录一边和大家商量问题的解决办法。
如何更好地统筹各服务保障队伍,这是每次专班会上讨论的一项主要内容。封控期间,山西大学坞城校区和家属区每轮核酸检测都在1.3万余人次,每天供应新鲜蔬菜8500公斤,转运生活垃圾近20吨。工作量很大,但整个封控区忙而不乱、秩序井然。这其中,社区工作者、党员和志愿者三支队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临时党支部的统筹和协调下,山大家属区形成了以社区工作者为主,以党员和志愿者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模式。
社区工作者以临时党支部为核心,在各自分管领域牵头,统筹协调,处理各种紧急突发事件;
向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发挥“亲邻里、知民情”的优势,协助社区干部开展核酸检测、人员管控、服务保障等工作;
志愿者们则跟随党员一起奋战,化身“广播员”“秩序员”“卫生员”……每个角落都能看到他们默默奉献的身影。
疫情封控的关键时期,在临时党支部的统筹下,这三支队伍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凝聚起抗击疫情、服务居民的强大合力。
保障多元 立足居民需求
4月16日上午,医疗服务保障组的志愿者们早早就开始准备,要去帮助社区的一位尿毒症患者到医院做透析治疗。120救护车和医护人员早已在家属区北门卡口处等候。
封控期间,这位患者已经做了两次透析,医疗服务保障组提供全程帮助,还紧急与民政部门联系,为患者申请了援助资金。
在临时党支部统筹安排下,社区立足防疫需求、居民需求,成立了医疗服务、后勤保障、核酸检测、应急处置、志愿者管理、垃圾处理、秩序维护等11个志愿服务保障组,分领域开展多元化、精细化的服务保障,全面保障封控期间社区有序运转和居民正常生活。
“进社区报到投身疫情防控”动员令发出后,党员和志愿者集中来到社区报名。为了做到“接得住”,让大家都能发挥作用,社区按照“就近就便、人岗相适”的原则,设置了兼职网格员、安全员、信息员等岗位,让大家主动认领。
在党员和志愿者报到时,山大社区设置了接收摸底台账,其中加入了个人特长、专业等内容。在主动认领岗位基础上,社区根据个人特点分配岗位。同时,临时党支部的15名骨干党员被纳入了11个保障组,带领其余的党员和志愿者开展服务。
山大社区党支部书记崔建爱说:“党员和志愿者积极来社区报到,我们不仅要做到‘接得住’,还要能‘管得了、用得好’,让党员和志愿者的作用最大化,为居民提供更周到、精准的服务。”
冲锋在前 党员作用凸显
“小崔,快问问北门的120救护车回来没有,我下午得去趟省人民医院,要给老教授们买药,得搭车。”4月14日下午1时许,记者跟随崔建爱在社区巡查时,见到了66岁的退休职工尹琦。
尹琦是名老党员,从事老干部工作十几年。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请缨服务居民。每天早晨7时许,尹师傅早早就来社区报到。如果没有特别安排,他就会看看社区工作者统计的“居民需求清单”,据此为居民上门送菜、送药,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
一次,他发现一名独居老人的家里两晚上都没亮灯,非常担心。上门看望后才知道,原来是老人家里没电了,又不会上网缴费,于是他立即到物业帮忙代缴,还给老人留下了电话号码,说有困难就找他。看他每天这么忙,居民们怕他身体吃不消,他却不愿停歇,说绝对没问题。
在山大社区,像尹琦一样冲锋在前的党员还有很多。他们在临时党支部的带领下,迅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做好疫情防控各项保障工作。
在党员的带动下,山大社区的各项防疫服务和生活保障工作做得越来越扎实。党员主动认领居民“微心愿”,甘当居民“勤务员”。他们带头为血液透析患者、痔疮感染患者提供护送服务,为5名孕妇联系医院。在实施点对点医疗转运管理中,党员主动上前,24小时冲在转运一线,全力保障危重患者转运救治。
“我是老党员,也是山大的老职工。山大的事就是我的事。作为党员,关键时刻就是要冲在前头,尽自己的一份力。”尹琦说。
记者 王 勇 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