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生态整体观书写生命

沈 念
  一名写作者,以文字为线,写一本书,织一张网。每本书总会遇到理想读者。一年前,我写完《大湖消息》(北岳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近日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这张“网”就是在洞庭湖中打捞那些水月逶迤、物是人非。

  因为写大湖,这些年我不断返回。从起初的懵懂无知,从直觉的对错判断,到一种浓郁的生态忧患意识弥漫心中,到以生态整体观来观照笔下的万物生命,如同一场心灵之旅,终在荒漠中找到甘泉。我突然抬头发现,当下写作者聚焦自然生态的目光和笔墨越来越多。多了是好事,但滥了就很糟糕。一个难题横亘眼前,面对兴衰变化、原始状态与人工修复,站在审美与人性的双重角度,孰重孰轻,又如何做到不偏不倚,成为写作的难度。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谈到人与大地和谐相处时说:“你不能只珍爱他的右手而砍掉他的左手。”于是,面对湖洲之上的生命,我的书写视角是多维的。鸟不只是属于天空,鱼不只是属于流水,植物不只是属于洲滩,人不只是属于大地,它们所组成的生命有机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塌陷和破坏,都可能导致系统的紊乱。

  写作中永远要处理好一生“所见”的问题。怎么看,是方法与路径的必经之路,也是问题与意识所在。我在湖洲上行走,睁眼闭眼就能看到水的波澜四起,听到水的涛声起伏,水的呼吸所发出的声音,是液态的、颤栗的、尖锐的,也是庞大的、粗粝的、莽撞的。我原来以为岸是水的疆界,但在行走中我懂得了水又是没有边界的,飞鸟、游鱼、奔豖、茂盛的植物、穿越湖区的人,都会把水带走,带到一个我未曾想到达的地方。那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观点、思维模式和认识角度,轻易不会发生位移,但我们必须去撬动那些上了枷锁的观点——也许你不是在看自然物,而是在看自己的影子。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那些渔民的讲述告诉我,这是错的认知,对的世界没有谁一定要打败谁,言外之意,自然世界的生命一切平等。世界上的所有,需要互相尊重和关怀、敬畏和呵护。人必须学会遵循自然秩序而栖居,继而在自然整体和谐前提下学会审美表达。前人和经典文学作品中已然作出示范——庞德在《树》中想象“树枝像手臂一样从我身上冒出”,变成了一棵树;唐代王维在《鸟鸣涧》吟诵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以通感手法道出了“人就是山林,山林就是人”。

  写作者与自然应该是无距离的,仿佛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继而整个身体成了一个感官,每一个毛孔都吸取着快乐。这种吸取是身处自然中的忘我、融入,也是享受。我写水,写湖,写散发出的许多气味,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鱼腥味”。这是一个地方写作者要守护和传承的,也是还需要继续挖掘和深耕的。也许写作者深挖精耕在一隅一地,不离不弃,可能一辈子白写了,但也许又生成了其他的意义。好作品的点睛之笔、气质不同之处恰恰就在于个人性,因为这种个人性(鱼腥味)是自然与地方性所滋养并生发(创造)出来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地方新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视点
   第08版:双塔
生动演绎民本思想
以生态整体观书写生命
文学批评不止于判断
希望出版社捐赠图书《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
《唐诗三百首》的“软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