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下风度

唐代“树下老人”屏风壁画(太原博物馆藏) 箫 凡 摄

  赵 超

  太原博物馆的一个展厅内,陈列着太原市晋源区生态工程学校赫连山墓出土的数幅唐代“树下老人”屏风式壁画。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太原一带出土了20多座带有屏风式“树下老人”壁画的唐代墓,以赫连山、赫连简兄弟墓为代表的这类壁画是唐代壁画墓中一个重要的类型,该绘画题材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

  唐代墓葬中屏风式壁画,主要流行于山西太原、陕西西安以及新疆吐鲁番等地区,宁夏固原亦有一例梁元珍墓。这些墓葬的主人身份不一,有地位比较高的官员贵族,也有一般士人。

  太原地区是屏风式壁画墓的一个主要流行地区,以金胜村6号墓为例,建筑时代约为武周时期,为小型穹窿顶砖室墓。墓室西、北、东壁,棺床上方有8幅屏风壁画,其中6幅为在树下站立的老人像,2幅为侍女。此外,金胜村及附近出土的唐代壁画墓中,绘有几十余幅屏风树下老人像。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先生曾指出,太原西南发现的唐代折扇式屏风壁画,可能先流行于地方墓葬里,当首都长安墓葬盛行这种题材的壁画后,才普遍地流行起来。专家们推断,屏风式壁画墓或许是在长安地区与太原等地基本同时流行开的,甚至可能是在中央长安创始后再传到各地的;也或许长安与太原两地有着不同的墓葬形制与装饰系统,各自独立演化,而后随着传播互相影响与融合。

  太原地区唐代壁画墓内容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基本上都采用“树下老人”这样的题材。“树下老人”表现的是从汉代到南北朝期间非常流行的忠臣、隐士、贤人等历史人物绘画题材,其文化内涵来源于传统的中原儒家文化,构图形式很可能来源于南朝的“竹林七贤壁画”,体现了太原等地“树下老人”屏风壁画的悠久文化传统与儒家教育色彩。

  而墓中屏风壁画的装饰手法,可能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屏风装饰。屏风与床榻的组合,是隋唐以来普遍使用的日用家具。它可供睡眠,也可供平日坐卧,可在室内摆放,也可在庭院中安放。在敦煌等地保存的多幅北朝至唐代的佛教壁画《维摩诘经变》上便描绘了在庭院中坐榻对论的场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光影太原
   第08版:文博
古画里的春天
太原郑村新石器遗址
林下风度
鸟形銮铃鸣千秋
雷锋精神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