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晋第一摩崖碑

东汉南行唐北界碑

  刘 勇

  繁峙县大寨口村北的河谷崖壁上,有一处摩崖石刻——东汉南行唐北界碑,据考证,这是目前山西境内已知原地保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堪称“三晋第一摩崖碑”。

  繁峙县东南方有一条峡谷,发源自繁峙的大沙河经此谷向东南蜿蜒流淌,进河北平原后注入白洋淀。此谷自大寨口以下约20公里路段一路下切,两侧山体险峻,谷底狭窄,自古是山西繁峙、河北阜平之间的捷径。1998年,繁峙地方学者李宏如在这条悠远深谷北口附近、大寨口村以北河谷的崖壁上,发现了一处摩崖石刻,此后继有前往考察的研究者。

  如今摩崖碑所在岩体位于修缮后的108国道路基之下、沟谷西侧高8米左右的崖壁上。

  登高近前观察,可见这是斑驳崖壁上镌刻的一块摩崖碑。工匠在壁面上刻出碑首和碑身式样。碑首内部应有铭文,已难以识别。碑身长约130厘米,宽约70厘米,所刻铭文字径7厘米-22厘米之间,共24字:冀州常山南/行唐北界/去其廷四百八十里/北卤城六十里。在此碑左下角另有一“界”字铭文。

  碑文书体为粗犷的汉隶,未书刊刻时间。由碑文可知,此为冀州常山郡南行唐县的北界界碑。有研究认为,碑文中的“其廷”是指冀州常山郡治所在地。“北到卤城”是至当时的并州雁门郡卤城县治所。在将碑文中的汉里长度与今制长度折合后,碑文中的里程数与前往常山郡治、卤城县治的距离大体相符。

  东汉后期灵帝时,面对北方鲜卑的兴起和袭扰,政府曾命幽州、冀州勘察边界。《水经注》卷十一《滱水注》载,东汉熹平四年(175)时,幽州和冀州郡县进行了分界立碑工作。此处大沙河谷摩崖碑应为当时冀州常山郡南行唐县勘察行政区划范围后,在辖区北部所立界碑。因处于河谷中,古人即就地取材,未用单体石材刻碑,而直接选择在河谷崖壁上合适位置刻制摩崖碑。此地是冀州北界与并州分界处,因此碑文中出现冀州字样。

  为控制峡谷,根据形势需要,历代在峡谷险峻处会加强管控。如在此东汉界碑以南的峡谷中即有明代内长城竹帛口段、茨沟营堡等。可见此古道亦是千百年来进出太行山东西两侧晋冀之间的重要通道之一。

  大沙河今已接近干涸,河谷为季节性河道。中古时或水流充沛,是古人穿越太行山峡谷的天然通道。此南行唐北界碑千百年来不见于文献著录,近年来复为人所见,弥足珍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地方新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视点
   第07版:国际新闻
   第08版:文博
唐代执壶贴塑乐舞
三晋第一摩崖碑
侯马盟书 意义非凡
古代挎包不逊当今
瓷枕诗句漾春意
红色星火耀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