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于9月16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展,共设“远古华夏”“范铸华夏”“多元华夏”“人文华夏”四个单元。整个展览以晋地文物为引,融合山水人文,贯通古今,娓娓道来中华5000年的灿烂文明。在这其中,太原出土的文物有近20件,有制作精美的器物,还有历久弥新的墨宝。
距今约5500至5000年的网格纹彩陶罐,出现在太原这片土地上——太原市镇城遗址,它是太原市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仰韶时期房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太原给我们留下的最早的“家”,居住在此的人是咱地道的“老太原”,他们当时使用的生活用具制作精良,让人赞叹不已。
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的赵卿鸟尊,整体造型为昂首挺立的鸷鸟形象,形体肥硕,双目圆睁。鸟尊腹部中空用于盛酒,与颈、喙相通,鸟喙呈钩状,是酒器的流口。倒酒时倾斜鸟身,鸟尊上唇活动的流口就会随着重力自动张开,如此巧妙实用的设计,不仅可以防止虫类飞入,还可以避免酒香散出。鸟尊背部有一柄虎形提梁,鸟背上有器盖,盖上有链条与虎形提梁相连。器盖上的纹饰与整器的图案连接得天衣无缝。鸟尊双腿直立,足间有蹼,在鸟尾下还有一个虎形支脚,前足支地,后腿向上蹬,与其他两足形成三点支撑。这件青铜器通体浮雕,羽纹华丽清晰,富有层次感,是春秋时期晋国晚期的青铜杰作。试问这样造型生动有趣,设计精妙的文物谁又能不爱呢?
太原市沙沟村斛律彻墓出土的隋代胡人吃饼骑驼俑,生动传神,他一边右手拿饼放在嘴边嚼着,一边慢慢骑行。还有太原市花塔村出土的北齐神王像、太原市义井村贺拔昌墓出土的北齐鼓吹骑俑、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的北齐镇墓武士俑、太原市虞弘墓出土的隋代石雕持壶人俑……这些人物形象或神态自若,或表情夸张,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艺术魅力。
汉字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宝贤堂集古法帖》刻石为明清著名法帖之一,是明代晋王府世子朱奇源奉其父晋庄王朱钟铉之命,于明弘治九年(1496)在山西太原集刻的十二卷石刻丛帖。由傅山先生所书的《登鹳雀楼》诗轴,磅礴大气,将王之涣这首五言绝句中的壮美意境诠释的淋漓尽致。
展厅里太原出土的文物,是华夏文明的缩影,是千年文化的传承,虽然默不作声却已道尽万语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