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问题关键 全面启动排查
太原是一座因水而美的城市。全长近43公里的汾河景区,更成为太原市民最青睐的“天然氧吧”“景观长廊”和网红打卡地。
如果说河道是城市的“动脉”,地下管网便是“毛细血管”。城市的雨水,全部要通过地下管网进入城市河道并最终汇入汾河。不过,随着太原城区面积逐年扩大和人口不断增长,包括地下管网在内的原有城市排水设施,正经受越来越大的考验——因有一小部分污水管接入雨水管网,在汛期强降雨或持续大范围降雨过后,这些污水会随同雨水进入河道。
“通过雨污分流,让污水走污水管,雨水走雨水管,将污水、雨水从源头分开,才是治本之策。”市市政建管中心负责人表示,“按照时间表,明年6月底,太原建成区要全面完成雨污分流混接节点排查。”
据介绍,目前,城管部门正对我市47个雨水系统,分北城、南城、河西三大区域,展开雨污分流混接节点排查。“道排保障一所负责的城北地区共有12个水系。”赵虎威说。
克服不利条件 尽快摸清“家底”
从11月8日起,道排保障一所分组分片分步骤,对胜利街泵站系统、北沙河中游系统、北涧河系统等展开排查。这次排查任务,不仅要更新汇总排水管线和混接节点基本信息,对混接节点状况、特点及分布区域进行分析,还要建立雨污混接节点档案台账,为后续科学整治和整体改造奠定基础。
担任城北地区雨污混接节点排查督导职责的是有着“管网活地图”之称的刘占虎。经验丰富的他,对城北区域雨污水管网走向了然于心,但他没有丝毫马虎,每天奔走一线,与同事们一块排查。已近退休之年,他心中还装着“传帮带”重任,想借此次排查,将掌握的管网“地图”传授给接手工作的年轻人。
“这个节点存在什么问题?”“针对问题这样处置行不行?”在排查中,赵虎威不时向刘占虎请教着具体细节和处置方法。虽然天气愈加寒冷,但为摸清如血脉般复杂的地下管网,他们像医生“把脉”一样,时而打开井盖屈身查看,时而举着杆式潜望镜仔细观察水流走向,找到深埋地下的“病灶”。同时,对发现的每个混接点,逐个溯源分析,现场与设计人员交流改造建议。
目前,道排保障一所负责排查的12个水系,已排查完成10个,现正在排查滨河东路排水系统和杨兴河自排水系。截至11月22日,该所共排查雨水管线225.3公里、污水管线177.3公里,排查出雨污混接等各类问题428项。城南、河西区域的雨污分流混接节点排查,也在加快推进。
加快问题改造 助力城市“蜕变”
雨污混接节点改造,这一铸就高颜值城市的根基工程,已然起步。10月22日,市市政建管中心启动兴华街雨水泵站系统雨污混接节点改造工程。在九丰路雨污混接节点改造现场看到,施工人员在围挡内,用炮锤开挖城市学院门口的路面,将城市学院原来接入雨水管道的污水管道,接至市政污水主管道。
一个月的时间,市市政建管中心对前期排查发现的34处雨污混接点进行了节点改造,涉及九丰路、千峰北路、和平北路、恒源路、兴华北街、汇丰街等街道。兴华街雨水泵站系统成为全市47个雨水系统中第一个彻底实现雨污分流的区域。
从整治各类错接、漏接、混接管网改起,太原市积极探索更精细的雨污分流办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不仅可以为城市河道减少污染,还能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质量。“污水处理厂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集中营。通过雨污分流改造,避免雨水进入污水管网,这样反而更有利于微生物种群的培养。”北郊污水处理厂一技术人员介绍。
2020年至2022年,3年时间,我市已完成雨污分流改造245.35公里。据介绍,在暂时不具备雨污混接节点改造的区域,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城管部门将采取溢流口改造、截流井改造、破损修补、管材更换、增设调蓄设施等工程措施,让雨污水“各行其道”,助力一泓清水入黄河。
记者 任晓明 通讯员 曲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