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把制造业振兴升级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努力锻造一批批“大国重器”——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先后研发出笔尖钢、“手撕钢”、核电用钢等一大批高精尖特产品;太重集团正在为山西装备制造业振兴升级打造精品样板;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持续攻关核心技术,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煤机装备智能化水平……
2023年,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地。太原这块宝藏地,一个个“大国重器”精彩亮相,不断提升制造能力、增强创新动力、汇聚发展合力,为国家重大装备项目贡献力量。
“百炼成钢”启新程
从0.02毫米到0.015毫米,“手撕钢”实现了“一薄再薄”的技术突破;从6毫米到8毫米,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展现了工艺技术的“新厚度”……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需要靠科技硬实力。近年来,中国宝武太钢集团跻身创新“国家队”,年年都有全球或国内首发的新产品下线,越来越多的大国重器中有了“太钢造”的身影。
在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像纸一样薄、像镜子一样平,一片剪得像窗花一样的钢引人注目,它是太钢“手撕钢”家族的新成员“芯片钢”。把这样的钢板做成引线框架,再搭载不同的集成电路,就可以成为手机、电脑、汽车的“大脑”。不只是“手撕钢”,近年来整个太钢都在创新突破。去年新研发的无磁钻铤用钢,成功用于我国首个万米深井。
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型材事业部安全生产室主任郑建新说:“我们谋‘新’重‘质’,围绕国之重器,加大开发力度。”2020年以来,太钢已经推出国际国内首发首创产品30多项。一个个“太钢造”,上天入地下海,镕铸“国之重器”,支撑着先进制造业发展。
今年以来,太钢坚持围绕打造高端和特色品种,积极推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绿色低碳产品研发生产,出口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未来工厂”显实力
盛夏时节,万物荣华。8月1日,走进太重集团总部的故障诊断与测控技术实验室,技术中心基础研究所所长李瑞斌与团队成员一起,正在就国家CX工程新一代大型核电起重设备进行不同极限载荷的计算评估,并通过迭代一步步突破着行业技术限制。
我国核能安全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第四代核电技术对太重核电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们正在攻关的这个项目是用户提出的新要求,是从‘0’到‘1’的探索,可参考数据不多。”李瑞斌介绍。太重作为国内极少数具备为中核、中广核、国核设计制造各类大型核电起重设备的厂家,面对行业难题,只有背水一战勇闯“无人区”。
太重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产化”产品定位,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品前瞻性创新、市场用户需求等其他领域全面发力。以优势产品挖掘机、起重机为例,太重已取得挖掘机5G远程操作、智能起重机等一批原创性成果;下线了34款工程起重机、17款工程液压挖掘机等一大批规模化、效益化新产品;矿用挖掘机、铸造起重机荣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主持修订的起重机国际标准进入ISO国际标准制定程序。
今年,太重首创将“整体式结构”应用于305穿孔机海外项目,推动我国大型穿孔机主机架设计从传统“分片式”步入全新“整体式”时代;行业首创-50℃防物料粘连铲斗,太重挖掘机在国内任何极端天气下运行如常;行业首创“采煤机滚筒无火花系统”,采煤过程火花产生率较之前降低95%……今年上半年,一项项紧扣应用场景的“行业首创”技术攻关成功并实现应用。
“一条蛟龙”舞煤海
检查设备,工作人员就位,自主导航、位姿矫正,按动按钮、一键启动……这是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煤海蛟龙”掘支运一体化智能快速掘进成套装备。
“煤海蛟龙”是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采掘神器”,它彻底解决了煤巷掘进、支护、运输不能平行作业的世界级难题。在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的生产车间,横卧着这条长达200多米的“长龙”。整套系统由“龙头”掘锚一体机和“龙身”锚杆转载机、连续运输系统以及协同控制平台等部分组成。它能完成割煤、煤矿巷道支护、煤块运输等多种工序,将煤块源源不断地运出井巷。
“煤海蛟龙”的头部装有可伸缩的巨大滚筒,滚筒上面嵌着利齿,这部分设备负责煤矿挖掘。在“煤海蛟龙”前部、滚筒的下方有两个旋转的耙爪,是“煤海蛟龙”的舌头,负责把滚筒割下来的煤块源源不断地拨到“嘴”里,而龙的脊椎和顶部、侧面的龙爪负责支护,“煤海蛟龙”的身体内部有传送装置,负责运输已经挖下来的煤炭。与此同时,掘锚一体机和锚杆转载机搭载的锚钻系统可以对巷道的顶板和侧帮进行同步支护,既保证了作业效率,又保障了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与原有掘进方法相比,掘进速度提高2至3倍,作业人员减少了三分之二。
“煤海蛟龙”的问世实现了我国巷道掘进技术与装备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
“黑色黄金”碳纤维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国内首次将氢燃料电池技术应用于挖掘机;上百台新能源动力高空作业平台全电起航交付用户;蓄电池多功能辅助作业机器人深入千米井下代人作业……向“新”向“智”向“绿”的“大国重器”,已经转化为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全省制造业振兴升级注入更加澎湃的动能。
记者 张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