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吕洞宾造像的演变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李晓霞

  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纯阳宫)中,收藏有几尊吕洞宾的造像,从这几件造像中,可窥见明清以来,吕洞宾这一形象的演变。

  纯阳宫藏吕洞宾造像

  明代青铜吕洞宾像(图1),头戴纯阳巾,头巾角下垂于前胸。面相长圆,上唇有两绺胡须,下巴三绺长须飘垂于胸前,左手扶身前的腰带,带板上饰飞鹤祥云纹,右手抚右膝。身穿圆领道袍,道袍肩部有云龙纹,袖口及袍裙饰有火、藻、粉米、黼、黻纹,胸前有方形补子,上有双鹤祥云,背后有群山纹,脚蹬云头履。该造像衣袍的等级非常高。

  明代木雕吕洞宾像(图2),头戴黑色纯阳巾,长圆脸,慈眉善目,高鼻大耳,内穿交领长衣,外罩宽袖道袍,黑色腰带在腹前打了个结后垂下,左手扶膝,右手食指指天,脚穿黑履,双脚着地,呈坐像。除头巾、腰带和履外,通体施黄棕色漆。

  明代木雕吕洞宾像(图3),头戴纯阳巾,面相方圆,面有胡须,内穿交领内衣,外着圆领长袍,腰系长带,长带中间打花结,下垂至脚面,下裙施红色彩绘,左手置于左腿上,右手上举,坐于方形台座之上。

  明代彩塑吕洞宾像(图4),头戴黑色纯阳巾,长圆形脸,双目微闭,神情平淡,高鼻大耳,小八字胡,嘴施朱彩。身着黄色交领道袍,腰系蓝色短带。左腿盘坐在地,右腿立起,右手放在立起的右膝上,左手悬空,好似正在修道。袖口和道袍底边均施朱彩。脚穿黑色布鞋。

  清代木雕吕洞宾像(图5),头戴纯阳巾,巾角垂于肩部,面相长圆,慈眉善目,笑意盈盈,五绺胡须飘逸在胸前,右手扶须,左手拿拂尘,自然垂下藏于袍袖内,内着圆领长衣,外罩宽大道袍,腰系长带,腰带在腹前打了个结后垂下,腰带两头有垂穗。背后斜背宝剑,剑把上配剑穗。脚穿云头履,站在云气之上,拂尘垂在云气上。

  清代红木嵌银丝吕洞宾像(图6),头戴纯阳巾,身穿道袍,立于台座之上。左手捋着长胡须,右手高举过顶。背后斜背宝剑,神情凛然。

  吕洞宾形象的演变

  吕洞宾是唐末道士,也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宋金时期的吕洞宾是文人隐士形象。至元代,因“全真教”的兴起,其形象成为了“全真祖师”的道士形象。明清时期,“全真教”衰落,但吕洞宾的形象却更加深入民心,使吕洞宾形象得以“入世”,融入世俗社会之中。以吕洞宾为其中之一的“八仙”故事在此时期广为流传就是例证。“八仙”形象象征着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常用于庆祝寿辰。

  明清戏剧小说中,以吕洞宾为主人公的作品也很多,如《吕洞宾三度城南柳》《吕纯阳飞剑斩黄龙》《邯郸梦》《吕纯阳三戏白牡丹》等。经这些通俗文学的宣传,吕洞宾的形象进一步深入民间,成为妇孺皆知的神仙。在民间,农历四月十四是吕洞宾诞辰日,道众到道观祭祀吕祖(吕洞宾)或举行节日庆典,已经成为了一种流传甚广的民俗。此外,吕洞宾还被许多行业和民众奉为保护神,吕祖殿、吕祖庙、纯阳宫等道观遍地开花,香火不断。此时的吕洞宾形象基本形成了纯阳巾、道袍、皂绦、剑的固定组合,可以说这是明清时期吕洞宾形象的一大特征。

  综上所述,吕洞宾形象经历了从文人隐士到“全真祖师”和“民间神仙”的演变。宋代文献把吕洞宾塑造成文人的同时还把他塑造成一名“鹤发童颜”的隐士,这就为元代“全真教”将其塑造成“全真祖师”打下了基础。元代,因“全真教”的兴盛和元杂剧的流行,继而形成了吕洞宾的两种形象:一种是从宋代的文人隐士发展成的“全真祖师”形象,另一种则是神乎其神、济世救民的神仙形象。这两种形象在元代定型,明清时期广为流传。但由于“八仙”故事的流传更为广泛,吕洞宾民间神仙的身份似乎更深入人心。因此,纯阳宫明清吕洞宾造像的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文人气质的神圣“全真祖师”形象(图1至图4),另一类则是贴近民众、有侠义担当的民间神仙形象(图5、图6)。

  清代以降,吕洞宾民间神仙的身份更深入人心,这种现象说明,其形象的宗教色彩已经明显减弱,世俗化色彩明显加强,这种趋势是明清时期道教发展日益乏力的体现。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地方新闻
   第06版:时事新闻
   第07版:视点
   第08版:文博
中轴线对称之善化寺
妙手回春 万年永保
吕洞宾造像的演变
八大山人的墨荷世界
粉彩花卉纹笔筒
行军锅上的“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