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通诗碑彰显一方形胜

窦大夫祠与十进士碑(作者供图)

郝岳才

  在太原上兰村窦大夫祠中有一通“十进士诗碑”,立于山门内檐下,未具立碑年月。碑上共刻有陈璧、仲奎、廖俊、谢佑、王允、杨璇、朱忠、祝灏、□□、□□,明代十进士十首同韵诗(后两人名字局部损毁,难以确认,用□□替代),其内容为盛赞裂石(“裂石”与“烈石”互通)暮春美景。碑阳碑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捐赠人名字与字号名称,但无法断定十进士诗作创作的具体背景与立碑年代,因此也成为窦大夫祠诸多碑碣中一个独特的存在。

  关于斯碑,曾有当地学者以碑中陈璧为明成化八年(1472)进士阳曲人作解,得出明成化八年(1472)后勒石的结论。但分析碑上十进士及其诗作,分析碑上玉工与化缘者、募捐者所属时代,乃至斯碑与周围寺庙碑文内容,“成化八年(1472)后”的结论值得商榷,有正本清源之必要。

  从十进士及其诗作分析

  从“十进士诗碑”诸诗内容分析,当为同一时间雅集唱和之作。发起雅集者当为第一首诗作者陈璧,众人皆随行,并步韵陈璧诗作唱和。

  关于陈璧其人,清道光《阳曲县志》卷五《选举表》进士、举人条目下均有记载。因此有学者解读“十进士诗碑”中陈璧为阳曲陈璧(瑞卿)。然而,明末太原府太谷县也有进士名陈璧(德如),生于1460年,卒于1520年。“十进士诗碑”中陈璧究竟是阳曲陈瑞卿,还是太谷陈德如?笔者认为,不应局限于阳曲县或太原府出身的进士,还应当从此间出身进士的山西官员中考察是否另有陈璧其人,乃至其余进士及其诗作入手,进而综合分析。

  在明成化《山西通志》卷之八《名宦》记有陈璧其人:“直隶常熟人。由进士除江西道监察御史。天顺二年(1458)差代。升浙江按察司佥事。致仕。”在卷之十六《艺文·集诗》中,则收录了4首同名同韵的《游裂石》诗,其中第一首标“陈璧”,即为这位常熟陈璧之作,与“十进士诗碑”所刻诗文比照,首作陈璧诗与碑文同;次为“茂彪”,诗与碑文中仲奎诗相同;三为“孙珂”,诗与碑文中祝灏诗相同,仅诗首“宪台”为“兰台”之别;四为廖俊“江西乐安人,天顺间行人”,诗与碑文中相同。由此可见,诗碑中陈璧并非明成化八年(1472)阳曲进士陈璧,更非太谷进士陈璧,而是直隶常熟人陈璧。

  因此,可以断定,十首诗作当为某一年暮春三月雅集于太原府城北窦大夫祠同题《游裂石》唱和之作。

  从其他关联信息分析

  全面分析“十进士诗碑”,碑阳除十进士题名诗外,共有33行25列,涉及735个人名、21个字号,另有与勒石关系紧密者14人;碑阴涉及1395个人名、61个字号。全碑总计涉及2144个人名、82个字号。碑石上最为突出的人物即玉工王贵仓。如果能考定王贵仓其人,或可明确“十进士诗碑”勒石年代。

  关于玉工王贵仓的生活时代,窦大夫祠及周边祠庙的相关碑碣为我们提供了线索。清嘉庆二十年(1815),上兰村《关帝庙乐楼展建碑记》中有“玉工于利斌、王贵仓”,碑在上兰村五龙祠;清道光五年(1825),净因寺《重修碑记》中有“玉工王贵仓”,碑在土堂村净因寺;清道光十五年(1835),窦大夫祠《重修膳亭彩画禅院碑记》中有“铁笔石工王贵仓”。三通碑碣,王贵仓为玉工或铁笔,说明王贵仓其人在嘉庆二十年(1815)至道光十五年(1835)间,一直活跃在上兰村周边石匠碑刻圈。由此,可以得出“十进士诗碑”当在此一时段刻成的初步结论。

  关于“十进士诗碑”具体的镌刻时间,还可以从“十进士诗碑”与窦大夫祠内外其他碑碣关联玉工、化缘者与募捐者分析中求证。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六月,窦大夫祠寺宇有两通碑刻成,一通是《英济侯庙碑记》,一通是《万人碑记》。从碑碣的镌刻者分析,两通碑中众纠首有27人相同,而“十进士诗碑”中人名与这两通碑中人物,同样多有重叠。从碑碣的内容分析,“十进士诗碑”内容为“游裂石”唱和诗作,韵辙相同,明显为一次雅集之作,而清嘉庆年间将明代十进士诗作碑刻于窦大夫祠,无非是借明代十进士的一次雅集以彰显上兰村窦大夫祠一方形胜,当然客观上也保存了其中一些早已失传的诗作。至于“十进士诗碑”中十进士唱和诗作的传抄者,亦当为上兰村学儒苗千宝。由此可以推断,“十进士诗碑”当与嘉庆二十二年(1817)《英济侯庙碑记》《万人碑记》镌刻于同一时间,此或亦“十进士诗碑”未落碑刻时间的原因。

  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上述分析说明,几百年后的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窦大夫祠寺宇大修完工,刻《万人碑记》以记。同时,为彰显窦大夫祠与烈石寒泉一方形胜,不仅复刻了毁于元代的金大定二年(1162)阳曲县令史纯所撰书《英济侯庙碑记》,而且将明代陈璧等十进士《游裂石》雅集诗作勒石。但明代陈璧等十进士又为什么选在烈石山下窦大夫祠,而不是他处雅集?

  笔者认为,陈璧等十进士在明天顺三年(1459)暮春雅集于窦大夫祠,不仅仅是文人闲情逸致的抒发,其实还有着深刻的背景。《明实录》记载,明景泰至明天顺年间,山西大旱不断,祈雨成为地方官员的头等大事。可以推想,明景泰六年乙亥(1455)五月祈雨祷雨,萧启撰文碑记,三司立石于窦大夫祠后,窦大夫祠也成为官府祈雨祷雨之地,相沿成习。几年后的明天顺三年己卯(1459)春三月,陈璧等进士邀同僚同好雅集裂石山下窦大夫祠,并以《裂石山》为题相互唱和,是窦大夫祠祈雨祷雨活动的延续,自然也成就了一段十进士题咏裂石山的佳话。以至300余年后的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上兰村乡绅百姓与祠寺僧众仍念念不忘,并采取勒石铭记的方式,刻制成此“十进士诗碑”。

  诗作明季天顺年,勒石清中嘉庆间。风风雨雨数百载,日日年年立祠前。碑碣不仅是彰显一方风土形胜的载体,其本身也作为文化与历史的一部分,而被古人誉为“贞珉”。更何况,在其镌刻的因果之间,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与佳话。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地方新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专版
   第08版:文博
张昭金印
耕者有其田 解放生产力
北宋西园雅集
一通诗碑彰显一方形胜
北魏石窟初露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