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古人称之为“七夕”,是中国一个十分久远的传统节日。《物源》中即有“楚怀王初置七夕”的记载,可见早在战国时期,七夕节就有了。但“七夕”一词只是个书面语,在晋源民间,则直接将这一节日叫作“七月七”。
七夕节之所以受到中国人的喜爱,源于牛郎织女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这一传说,汉初已有雏形。《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
由于鹊鸟被赋予了七夕上天为牛郎织女在天河上搭桥的重任,于是,其后的一些好事者便借此附会出一些更加引人的枝节来。如《尔雅翼》就有这样的描述:“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秃。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而在晋源地区,也有这样一句与此相关的民谣,叫“七月七,绕世界也寻不见个鸦鹊子”。当地人将鹊鸟叫作鸦鹊子,由于是日鸦鹊子都上天搭鹊桥去了,故人间便难得见其踪影了。这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民俗现象,和那个“癞蛤蟆躲端午”的民间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于端午日是不是可见到癞蛤蟆的踪影,“七月七”是不是仍有鸦鹊子在树间栖息,或是“七月七”以后,鸦鹊子就都秃了顶,恐怕古往今来,也没几个人会去真正核实,而这些古老的说道和传说,也就一辈又一辈传了下来,为一个个岁时节日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在晋源地区,关于“七月七”,还有一句俗语,叫作“七月七,牛郎织女哭一哭”。
在太原、晋中一带,农历七月本就是一年中多雨的季节,故在当地有“烂七月”一说。即天上淅沥不停,地上泥泞不堪,天、地都“烂”成一片。而据老人们传言,到了“七月七”这天,更是或大或小要下点儿雨。由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太深入人心了,于是“七月七”的雨,自然而然就和这个传说挂起钩来。而牛郎织女的故事又是如此凄美,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只有这一天才能见上一面,自是相拥而泣,泪水涟涟了。“七月七”的雨,再不是自然之水,而成了牛郎织女之泪,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上面这句俗语,却也透露出一点信息,即当地人对牛郎织女哀怨凄婉的爱情,除了颂扬之外,更多的是同情、惋惜。他们并不希望这种貌似美丽的悲剧在人间重演。这与近些年有些人将七夕当“情人节”来过,是有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