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群医生 打开“天线宝宝”的“折叠人生”

  随身携带三把精致的小扳手,走路时兜里叮叮当当响,一听见走廊里出现这熟悉的声音,病房里的“天线宝宝”们就围了过来,让黄华强医生帮忙“拧螺丝”。

  “我头环上的螺丝松了”“我骨盆这儿拧得有点紧了”……黄华强熟练地从兜里掏出小扳手,三两下就搞定了。“感觉我不像医生,倒像一个维修师傅。”他笑着说。

  黄华强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医生,每天他都要带着小扳手查房。病房里住着被称为“天线宝宝”的患者,他们的头部和腰部分别套着一个钢环,并用4根高过头顶的支撑杆连接固定,看起来就像动画片中的“天线宝宝”。

  这套装备名叫“头盆环”,是黄华强的师傅、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经过多年研究,专门为“天线宝宝”们发明的治疗工具。

  “天线宝宝”们都是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很多人都是先天性脊柱畸形,随着年纪增长情况越来越糟糕。大部分患者直不起腰,一些患者整个人甚至是“折叠”起来的。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他们的外形,与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也在不断侵蚀着他们的生命。

  “我们通过‘头盆环’牵引,让脊柱逐渐从重弯变为轻弯,再实施手术。”黄华强说,术后继续通过“头盆环”牵引,治疗效果会很好。

  最近,黄华强所在的医院脊柱畸形团队为17岁的平平(化名)实施了矫正手术,手术很成功。平平的妈妈欧女士激动地对记者说:“孩子终于能挺直腰,再也不用看别人异样的眼光了。”

  以前因为重度脊柱畸形,17岁的平平身高仅有1.38米,身体呈现“折叠”状态。“以前孩子的背上能看到一个‘折叠’造成的‘折角’,摸着是突出的,现在整个背是平的了。”欧女士说,孩子手术后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我的背平了吗”,作为母亲,看着孩子受了这么多年的苦,她止不住落泪,“现在孩子终于跟其他人一样了。”

  让更多像平平这样的患者能够挺直腰杆,是医院脊柱畸形团队孜孜不倦的追求。目前,他们团队每年都要治疗来自全国各地的1万多名脊柱畸形患者,其中约400名是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

  近年来,脊柱畸形团队还突破了国际公认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的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髓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无法矫正;提出极重度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应达到“三平一正”的治疗标准……这些突破背后是一个个“天线宝宝”们被“打开”的人生。

  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手术常常一做就是六七个小时,现在,梁益建的工作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经常是上午看门诊,中午就连轴转做手术。有好几次,做完手术后的他实在太累了,就直接躺在手术室的地上睡着了。“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治病,为了让越来越多患者直起腰杆,我们要不断突破。”梁益建说,这也是整个团队的目标。

  如今,医院的脊柱畸形团队已经发展到8个人,各有专攻方向,也建立起通力合作机制。为了让“天线宝宝”们重拾自信,他们还经常组织歌唱比赛。“在治疗中,音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肺活量不达标,做手术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考虑了很多提高肺活量的方法,都比较枯燥,但音乐是最动人的。不仅能起到治疗效果,还能让患者感受到快乐,越来越阳光。”黄华强说。

  在师傅的带领下,徒弟黄华强也有了新的目标,不仅要把这一套治疗技术传承下去,还要走得更远。“我正在研究如何把3D打印技术与矫正手术结合起来,让治疗效果更好。”他说。  新华社成都8月18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今日观点
   第03版:要闻快报
   第04版:都市新闻
   第05版:都市新闻
   第06版:都市新闻
   第07版:广告信息
   第08版: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
   第09版:经济新闻
   第10版:热线新闻
   第11版:聚焦疫情防控
   第12版:社会新闻
   第13版:社会新闻
   第14版:综合新闻
   第15版:中国新闻
   第16版:综合信息
   第17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第18版:中国广角
   第19版:运动三晋
   第20版:体育新闻
   第21版:体育新闻
   第22版:文娱新闻
   第23版:文娱新闻
   第24版:天龙地理
这群医生 打开“天线宝宝”的“折叠人生”
四川阿坝 两对大熊猫双胞胎满月
签署遥感卫星数据共享合作协定
20日出伏 小心“秋燥” “秋乏”伤身
“巨人行星”木星20日“冲日” 灿若宝石整夜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