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2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灯火记

张朝曦 文/绘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有半年生活在重庆山区,不通电,晚上点油灯。姨妈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后,带回好多书放在外婆家,我那时虽小学毕业,但其中有些文学类的已能看懂,小说《叶尔绍夫兄弟》有一点吸引了我,书中人物的爱情看得我怦然心动。所以,看到点灯时分都不释手。外婆拔下发卡,挑长点燃的灯芯,顿时亮了许多,我凑在油灯下看书,外婆趁着亮做针线活儿。

  灯芯燃得时间长了会结蕾,爆燃出灯花,外婆说这是吉像,我们快回太原了。那个年代,太原的供电不足,许多工厂错峰轮休,而且经常停电,家家备有油灯。我在工厂宿舍大院住,许多工人自制油灯,从车间弄回机油做燃料。遇到停电,邻居们在油灯里注满机油,点燃灯芯,男人们围坐交流信息,女人们则打毛线家长里短说着闲话。这是在院里,家里不能点机油灯,烟太大,会熏黑墙,点蜡烛的多,但时间不会长,一根蜡烛一角钱,挺贵的。

  也有自制电石灯的,电石浸水后便产生可燃气体,氧焊机就是这样,邻居们按此原理,瓶装电石与水,插入瓶中导管,点燃即是灯,而且挺亮,但也不能在家里用,气味呛人。我们在中学挖防空洞,照明工具是马灯,燃料是煤油,灯芯可调大小。马灯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缺氧报警,灯芯点不着就是氧气不够了,赶快离开现场上去。

  在阳曲县青龙古镇陈列室里又见到了马灯,距离当年挖防空洞时隔五十多年了。我记忆里又翻出一幅木刻版画,好像是上世纪50年代《美术》杂志上登过。深山夜路,一个人提着马灯,画作名字就叫《山区干部》,到了上世纪60年代大概就换手电筒了。我当时在重庆山里夜行,莫说手电筒,连马灯都提不上,从镇边外婆家到十几里外竹林坝,山路上要点火把。火把是松枝捆扎成,山里人告我,火焰若小了,摇一摇就大了。夜漆黑,风吹竹林呼呼响,我害怕,不停地摇火把,没走完路程就烧完了。走到一条小溪旁,听到水响,看不到石板桥,急得哭了。幸好过来一山民,他的火把还燃着,送我过桥,直到看到竹林坝的依稀灯火。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张朝曦 文/绘
~~~乔傲龙
~~~白松青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要闻快报
   第03版:要闻快报
   第04版:都市新闻
   第05版:热线新闻
   第06版:社会新闻
   第07版:为民创城不停步
   第08版:经济新闻
   第09版:综合新闻
   第10版: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全国两会精神看落实
   第11版:中国新闻
   第12版:中国视点
   第13版:中国纪录
   第14版:国际新闻
   第15版:体育新闻
   第16版:体育新闻
   第17版:旅行专刊
   第18版:健康生活
   第19版:老年闲趣
   第20版:学校专刊
   第21版:学校专刊
   第22版:学校好作文
   第23版:天龙地理
   第24版:天龙品味
灯火记
挖药材
我的第一笔“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