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后,加快了侵略步伐,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各地、各阶层抗日热潮风起云涌。
1935年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毅然决然地高举抗日大旗东渡黄河,与日本侵略军直接作战。
1936年初,正值大雪纷飞,晋陕两地冰雪覆盖,为了防止红军渡河东征,阎锡山制定了一系列反动措施,把陕北沿黄渡船都拉到东边了。没有渡船,红军大部队想渡河显然是不可能的。按预定计划赶制出的船也仅有几只,为确保主力红军东渡的顺利进行,红军战士发动群众献计献策解决渡河问题。
羊皮浮筒在沿黄一带很常见,老乡们管它叫“浑筒”,是沿黄一带老乡们往来黄河两岸的常用渡河工具,在旧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只。于是,红军战士发动沿河老乡把他们的羊皮浮筒捐出来,制成羊皮筏子帮助红军渡河。
2月20日晚,红军渡河先遣部队一举突破阎锡山苦心经营的黄河防线,占领了河对岸和滩头阵地。后续部队正是靠着这些羊皮筏子与渡船穿梭于黄河两岸,将1万多名红军战士以及装备、物资运送到河对岸。
红军东征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从低谷走向高潮的里程碑;是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起点;是中华民族进行伟大抗日战争的前奏。红军东征达到了我们党的初衷,既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有力地打击了蒋阎等反动势力;又通过东征期间的宣传,对当时的抗日力量进行了声援,提高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