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忠诚守护首部党章

赵雁冰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馆藏首部党章(复制件)
  编者按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一件件红色文物,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本版推出“红色收藏”专题,讲述红色文物背后的党史故事,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上海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辅德里625号),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在这里诞生。

  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上海。由于工作关系,有位叫张人亚的中共党员保管了一批党内文件,党章和中共二大的决议案也在其中。

  张人亚是一名清瘦的银匠,曾领导上海金银业工人运动,也曾手书心愿,希望成为“一个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他担心一批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的安危。这些文件一旦被国民党反动派搜去,势必对党组织造成重大打击。再三考虑,张人亚决定冒险将文件从上海秘密转移到宁波乡下,委托老父亲张爵谦代为保管,严守党的秘密。

  张爵谦接到儿子的嘱托后,傍晚,悄悄把这包文件埋在了后院的草棚。儿子离开后,张爵谦辗转难眠,思来想去,有什么办法可以确保这批文件的安全呢?为了不让乡邻起疑心,他狠心编造了一个不肖儿在外亡故的谎言,为儿子和自己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

  静泉是张人亚的本名,但是在他的墓碑上,只刻了张泉二字。为了保密,张爵谦省去了名字里的静字。墓碑之下,仅一口空棺。入葬当天,张爵谦细心地整理好儿子的衣物,将儿子嘱托的这包文件用油纸反复包裹、检查完好,夹带在衣物中随棺落葬。从此以后,只有父亲一人默默守护着秘密,独自等待着儿子归来。

  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张人亚也没有和父亲再见上一面。

  儿子是共产党员,他的东西应该属于党!年事已高的张爵谦生怕当年的嘱托无法达成,把空坟里的所有文件取出交给了国家。

  文件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3件和三级文物6件,总共24件。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弥足珍贵,现珍藏于中央档案馆,党章上几枚盖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字样的印章,分外醒目,这是目前已知唯一一份首部党章的原件;保存完好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成为记录二大的孤本文献。

  2005年,在张爵谦老人过世多年以后,一直不曾放弃寻找张人亚下落的亲属们,偶然发现了一篇刊登在当年瑞金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上的《追悼张人亚同志》。原来,自1927年辞别父亲后,张人亚曾先后在上海、芜湖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1年张人亚赴瑞金成为中央苏区出版事业的负责人,1932年12月23日,因积劳成疾去世。

  守护者送回了第一部党章,党章也终于寻回它的守护者。

  半个世纪后,当相关部门向张人亚亲属颁发奖金时,却被他们婉言谢绝。他们说,张人亚已经过世,又没有留下子女,所以这奖金没有人可以接受。而张人亚和他父亲当年冒险这么做,几十载严守党的秘密,只为遵守郑重的承诺,坚守崇高的信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热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第03版:热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第04版:热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第05版:热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第06版:热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第07版:热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第08版:专版
   第09版:专题报道
   第10版:作品
   第11版:文博
   第12版:公益
北平解放
“筑路先锋”奖章
带枪眼的行军锅
羊皮浮筒助东征
忠诚守护首部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