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突破网络文学评论的屏障

欧阳友权
本版图片来源:百度
  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尤其需要加强网络文学评论,这不仅是因为薄弱的网络文学评论与风生水起的网络文学创作已经严重不相匹配,还在于网络文学本身大量的作家作品、复杂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亟需得到文学评论的有效解答和理论观念的分辨与支持。我国当下的网络文学评论需要逾越三道屏障。

  迈过作品阅读屏障

  阅读作品是文学评论的前提,可网络文学作品阅读却难免让读者心生“巨量恐惧症”。在以长篇类型小说为主的网文作品中,几百万字的篇幅并非罕见,特别是玄幻、仙侠和架空类的历史小说,一部小说三五百万字是常态,有的甚至超过3000万字。

  我们知道,《红楼梦》96万字,《三国演义》64万字,这在网络文学中只能算中篇。足见“长”已成为网络小说的一大标签,也是挡在文学评论家面前的一道阅读屏障。做评论的要迈过这一屏障,唯一的办法是从阅读出发,多花读屏“笨功夫”,用足眼力、心力和耐力去“啃”下这块硬骨头,舍此并无其他捷径可走。因为没有足够的文本阅读量,不熟悉网络作品,不了解网文创作方式和网站营销模式,就没有网络文学的发言权,要做网文评论和研究,免不了会有“失语”的尴尬,甚或是“隔”的硬伤。只有自己读了,评论才有可能做到“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让评论“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突破观念认知屏障

  网络文学发展太快,且显隐难测,无以定格,导致许多人对这一文学及其评论出现认知失准问题。

  首先是“垃圾论”,认为网络文学没有发表门槛,迎合市场,生产的多是“垃圾”或“口水”。网络文学研究一直被边缘化甚至污名化,就是这一观念的余绪流响。诚然,当下的网络文学与积淀千年的传统文学相比,还很不成熟,存在“星多月不明”“有高原,缺高峰”现象,需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它的终极靶向;同时也要看到网络文学的巨大成就,对其中的优秀之作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应有的评价,而不是不加区分地横加指责或全盘否定。

  其次是身份自矜的主体预设。传统学人很少涉足网络文学评论,其中缘由一方面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去一个新领域;另一方面在于放不下传统评论家的“精英”架子,不愿意屈尊去做一个“边缘学术”。近年来,一批少壮派学人的陆续介入,开始改变网络文学评论门可罗雀的状态,许多年轻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更是看好这一片“学术蓝海”。

  最后还有一个评论场域的认知局限。囿于传统批评的强大惯性和老观念,一些人觉得只有发表在纸质媒介(报刊、书籍)上的评论才算评论成果,可实际上网络文学评论的主阵地在线上。贴吧、论坛、知乎、豆瓣、阅读App等各种自媒体上的评论,恰是网文评论最活跃、最受关注的地方,对网络文学的影响力更为直接和明显。因而,壮大网络文学评论亟需强健线上阵地,应该呼吁更多的传统文学评价者做一个“学术型粉丝”,及时跟踪网络文学现象,针对网络文学作品和文学问题发声,形成线上线下资源共享、成果共生、责任共担的评论新格局。

  突破评论标准屏障

  文学评论需有持论标准,鲁迅就曾称没有标准的批评家是“怪汉子”。网络文学评论的标准是什么,似乎还是一篇空白,让大家无所适从,莫衷一是。我们知道,文学批评的标准古已有之,问题在于,在此基础上评价、判断网络文学,还有没有更为具体、更具针对性、更有操作执行力的评价标准呢?比如,相比传统的纸介印刷文学,网络文学基于数字化媒介实现“电子表现主义”,技术传媒在文学生产、传播、消费以及功能效应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评论网络文学是否需要有媒介评价的新维度呢?

  另外,网络文学是市场催生的产物,有时会让这一文学沾上“铜臭味”而忽视人文审美与社会责任;但同时,商业力量又可以为网文行业提供驱动。既然如此,网络文学评价如果没有产业性衡量尺度,恐怕也是难中肯綮的。故而,建立起符合“文学”规律又切中“网络”特点的评价标准,尽快突破网络文学评论标准屏障,将成为加强网络文学评价工作的重要一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地方新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时事新闻
   第07版:双塔
   第08版:体育新闻
突破网络文学评论的屏障
假期阅读:与童书美丽邂逅
元宇宙与元叙事
零情感世界燃烧着一团火
名家谈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