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太原之战前,晋国和中原其他诸侯国都是以车战为主。太原之战前夕,晋军将领魏舒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把车兵改为步兵的建议,“请皆卒,自我始”,即“纯用步兵,从我们开始”。晋军统帅采纳了魏舒的建议,“毁车以为行”,改车兵为步兵。晋军把车兵改为步兵,对打败戎狄的军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次战役之后,步兵作为一个常设的兵种正式在晋国的军队中出现。在中原各国中,晋国是最早组建步兵的国家。由此看来,太原之战也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单纯步兵对阵的战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晋国的势力在太原地区站稳脚跟后,以太原地区为根据地,不断向东、西、北三面的戎狄进攻,拓展疆土。晋国六卿之一的赵简子在参与晋国的对外拓展活动中,看到了太原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便把太原地区确定为赵氏家族发展壮大的战略中心,派他的家臣董安于在此修建城堡,于是就有了今天太原的前身——晋阳城。
公元前458年赵简子死后,他的儿子赵襄子继续以晋阳城为依托,北上消灭了代戎。公元前455年,掌握晋国实权的智伯胁迫韩、魏两家向赵氏发起进攻,赵襄子率兵退守晋阳城,智、韩、魏三家联军包围了晋阳城,晋国四卿之间的晋阳之战爆发。晋阳城久攻不下,智伯便引水灌晋阳城,城中悬釜而炊,情况危急。赵襄子的谋士张孟谈主张利用韩、魏和智氏的矛盾,联合韩、魏反智氏。韩、魏两家本来就不愿出兵围攻晋阳城,更担心智氏消灭赵氏后接下来会对他们两家下手,便答应倒戈。公元前453年三月的一天,韩、魏、赵三家的军队共同对智伯的军队发起进攻,智伯兵败被杀,智氏的土地和人口被韩、赵、魏三家平分。
军事重镇晋阳城在历史上的第一次亮相,就以极强的防御能力令人惊艳。
又过了15年,韩、赵、魏三家看到新即位的晋幽公软弱无能,便又平分了晋国新都和旧都之外的其他地方。晋阳之战后50年,韩、赵、魏三家要求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周威烈王便送了个顺水人情,正式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韩、赵、魏、秦、齐、楚、燕七强并列的形势正式形成,史称“战国七雄”。七强并立的格局在晋阳之战结束时就已经开始。晋阳之战为三家分晋铺平了道路,奠定了战国七雄并立的格局,是春秋战国之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重大战役,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三家分晋后,晋阳是赵国初期的都城。后来,赵国为了适应新的军事、政治形势,把国都迁往太行山以东。迁都之后,晋阳城仍然是赵国的军事重镇,是赵国北伐三胡、西抗强秦的前哨阵地。在战国初期、中期,晋阳城在赵国和列国争雄的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当时的人们把晋阳比喻为赵国的柱石。
秦庄襄王二年(前248),秦军攻占晋阳。顾祖禹认为,此乃赵亡之始。20年后,秦军大将王翦率大军从晋阳东出太行山南下邯郸,赵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