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文脉传承远

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 宿晓健 摄

  “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2022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留下一段有关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深情叮嘱。

  对实证历史发展、赓续民族文脉的文物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寄予厚望、充满感情。5年内3次视察山西,总书记都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聚焦“让文物活起来”,我市的文物保护利用,坚持历史文脉和城市建设相交融、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古城特色和现代文明相辉映,构建富有太原特色的文物创新生态体系。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刚过去不久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我市构建“博物馆之城”的“声音”,引发文博圈广泛关注。到2025年,我市每个县区至少设立1座国有博物馆,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博物馆体系,成为国内领先的博物馆强市。

  构建“博物馆之城”,我市有底蕴、有政策、有支撑,体现在四个字,即“一立两走”。

  一立,即出台了全国第二部博物馆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并在全省率先出台《太原市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走出了文物保护利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法治化建设的太原模式,是博物馆领域的太原标杆。

  两走,即“走出去”和“走下去”。走出去,以国家首批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巡展”为引领,太原文化率先走出国门。走下去,通过打造红色、智慧、群众、经典四个博物馆,让文物走下高台、走近百姓。

  在构建“博物馆之城”的前进方向上,我市步步为营:北齐壁画博物馆,建设成全国首座墓葬壁画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完成陈列布展;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支持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博物馆,依托自身条件打造特色主题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文物活化利用的最佳场所。

  打造红色博物馆方面,我市27处文物保护单位、4件(套)珍贵文物,列入首批革命文物名录;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保护利用案例,入选全国24处优秀案例,是我省唯一。

  打造智慧博物馆方面,我市数字化5处国保单位;开展《墓葬遗址数字化采集规范》等科研课题;建设太原市文物保护大数据云平台;市县两级27座博物馆开展线上服务,推出线上展览47个、云游景区8个。

  打造经典博物馆方面,我市建设北齐壁画博物馆,开放双塔宝贤堂石刻馆;推出“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南京巡展等精品展40余场、社教活动500余场次;“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等5项展览,跻身省级推介项目。

  打造群众博物馆方面,在圆通寺、亨升久旧址等府城文物场所举办专题展18项、群众性文化活动100余场次,打造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典范。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2021年7月24日,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重归太原故土,成为“现象级”话题。“复兴路上,国宝归来”特展,由此开启。

  同日,《天龙山倡议》发出“太原声音”,成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第一个聚焦石窟寺文物的学术会议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

  文脉与国运相牵,千年天龙山,百年流失史,盛世归来路。佛首归来,留下太原文物人追索流失文物的奔忙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太原文物保护根基扎实稳固。依法划定市保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129处,划定率100%。编报国保单位项目计划书20项,实施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整治10余项。在全省率先出台文物建筑认养实施细则,签订认养协议6处。迎泽区、晋源区入选我省首批专题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晋祠、永祚寺入选我省国宝级文物保护利用试点。我市在全省率先落实土储前置考古制度,完成考古勘探79项,发掘古墓葬25座、遗址2300平方米。

  2021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公布“十四五”时期纳入保护的大遗址名单,太原晋阳古城遗址赫然在列。晋阳古城遗址是太原建城2500多年的历史见证,是春秋至唐、五代的一处大型城市文化遗址,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遗存埋藏丰富。

  以西城墙遗址保护展示和已发掘揭露的二号建筑基址、内城城墙及蓄水设施、瓷窑遗址等重要遗迹为突破口,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推进。

  太原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1处,包括国保单位38处、省保单位28处、市保单位143处,是名副其实的锦绣太原城。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中,我市以区域文化为纽带,坚持“两联一协同”,加强博物馆联展、大景区联动、考古前置协同,在城市更新中传承历史文脉。

  晋商博物院与忻州市博物馆联合举办晋商文化专题展,依托两市馆藏文物资源,挖掘晋商文化内涵,共同展示、发扬、传承晋商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处世立业之道。两地文物景区、景点联动,提升影响力和辐射力。处理好考古与保护、考古与发展的关系,配合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两地协同落实土储前置考古,开展大盂产业新城启动区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实现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相得益彰。

  让文物资源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我市擦亮精品景区金字招牌,高标准创建晋祠—天龙山国家5A级景区,推动太山、晋商博物院等景区“创A”“升A”,打造汾河出山口老龙头景区,再现“古晋阳八景”。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青史如镜,笃行致远。太原文物保护传承,以“赶考”的清醒和自觉,答好新时代文博答卷。记者 陈辛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光影太原
   第06版:地方新闻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视点
历史文脉传承远
飞天逐梦
贯彻落实“四个走在前列”要求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不负农时不负春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全省水环境治理明确三大重点
我市新增两条敬老公交线路
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市民观看直播盛况为祖国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