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之味

和子饭溯源

  李忠红

  和子饭,也称“和和饭”,是山西大部分地区比较常见的传统早餐主食。基本做法是将蔬菜、小米和各种面制食物混合,加以葱、姜、蒜等调味品烹制而成。这样一道普普通通的主食,在山西有悠久的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江西婺源进士齐翀在太原晋阳书院主讲时,写了一本名为《三晋见闻录》的笔记,“凡三晋名胜之区物产、土风与异闻、轶事,皆有记载”。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山西人饮食的记载。

  “山西地寒,惟晋祠一带略有水田尚能种稻,其余仅可种麦。至五台、雁门更寒,虽麦也不能蓺,惟产高粱及牟麦而已。所谓春少秋多草木穷,盖实录也。地寒土瘠,故风俗俭啬。戴石屏诗:麦麨朝充食,松明夜当灯。《燕闲录》以此为山西本色语,不知此尚是山西人门面语。”意思是山西地寒土瘠,所以山西人特别节俭。南宋浙江黄岩诗人戴复古游历山西,曾经写下了“麦麨朝充食,松明夜当灯”的诗句,意为早上用干炒的麦粒充饥,晚上用松明子当灯使用。这是从宋代到清代,山西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接下来,“山西人常食惟豆叶粥暨糠面饼而已。豆叶粥者,取豆叶剪碎如丝腌久,和小米煮食之。即《史记》‘藿羹’是也。陈泽州有诗纪其事。糠面饼以小米糠为蒸饼,味尤粗涩”。意为山西人经常吃的主食是豆叶粥和糠面饼。豆叶粥就是把豆叶剪碎成丝状,腌制很久,然后和小米混煮而成,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藿羹”。陈廷敬先生曾经有诗记载这件事。糠面饼就是用小米糠蒸制而成的饼子,口感特别粗涩。

  清代名臣陈廷敬在他的《午亭文编》中有古体诗《豆叶》,讲到了豆叶菜的制作过程:“我家溪谷间,隘狭砠田多。细岑驱羸牛,如蚁缘嵯峨。高秋八九月,豆叶纷交加。妇子散北(丘)野,采撷穷烟萝。盛之维筐莒,湘之匪鹹鹾。菹之老瓦盆,濯之清流河。洁比金薤露,美如琼山禾。条枚感时节,调饥发吟哦。”意为在他居住的山里面,耕地多在石头山上。每到八九月时,豆叶特别茂盛。山上挤满了采摘豆叶的妇女儿童。人们把满筐采摘回来的豆叶菜,用盐水腌制,捞出来用手挤成团,盛到老瓦盆里,然后到河边清洗干净,就成了美味的豆叶菜。每到青黄不接时,它就是人人喜欢的佳肴。

  再翻史书,《战国策》中,“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意思是张仪为秦国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处于山区,出产的粮食不是麦子就是豆子;老百姓吃的,大部分是豆饭和菜汤;如果哪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连谷糠也吃不上。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粮食储备也不够吃两年。”这里的韩国,就包括晋南一带。

  从“藿羹”,到“豆叶粥”,再到后来的“和子饭”,这些食物的制作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记载“藿羹”的《战国策》成书于西汉时期,所以说和子饭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薛林平 胡 盼
晋之味~~~
~~~张春根
红色记忆~~~王 延
晋人物~~~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时事新闻
   第06版:视点
   第07版:晋韵
   第08版:公益
沁水窦庄古村
和子饭溯源
晋阳古酿汾清酒
父亲与恩师左权
张鹏翮兴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