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要求,借鉴“合肥经验”,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抓住产业这个“根本支撑”、抓住营商环境这个“关键要素”。学习合肥包容的情怀、舍得的境界与开放的精神,学习合肥善于创新的工作方法,学习合肥干部队伍敢担当、善作为和钻研精神。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作为“一把手工程”。聚焦产品—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紧盯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招引一批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借力开放合作,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始终保持澎湃动力。强化省会责任担当,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当好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通过深入学习领会韦韬书记在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太原社科院《合肥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课题组多次赴合肥现场调研,与合肥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等单位负责人研讨交流,将“合肥经验”总结提炼为“一二三四”,供学习借鉴:
坚持一个理念
坚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了解,合肥市2020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619元,比上年增长7.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续)保人数296.2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4.25万人,参保率达99.8%。全年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213.1万人次,其中城市30.2万人次、农村182.9万人次。全市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达61.0%,城市“三无”人员全部纳入特困供养范围。
激发两个动力
激发人作为创新活动主体的原动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资本在创新中的独特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合肥市重点激发了三类人的创新动能。一是各级干部在创新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重奖与严罚同步发力;二是各类科技人才在创新环节主体作用。大力引进人才,优化奖惩激励机制,奖励研发成果;三是各位企业家在创新成果转化环节的重要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家包括应用型技术工人是不可多得的创新人才。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合肥将实施技术工人租赁住房安居工程计划,对在全市重点产业链企业就业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按照90平方米、70平方米、50平方米,三年免费提供租赁住房,让有“一技之长”的人,在合肥有“一席之地”、能“一展所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强调:要善用市场的逻辑和用资本的力量。提出地方政府要提高运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更加善于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用平台的思维成事,营造有利于资本市场发育的环境,大力度地培育发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合肥依托合肥产投、合肥兴泰、合肥建投三大国资投资平台,撬动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等,形成“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另一方面,完善运作机制,打造“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闭环,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金引入产业。以京东方为例:6代线项目时,出资30亿元、募集资金60亿元,共投入90亿元参与定向增发; 8.5代线项目时,前期通过债权﹢股权模式投入100亿元,后期通过结构化募资,出资35亿元、募集资金75亿元,共投入110亿元参与定向增发;10.5代线项目时,成立芯屏产业投资基金,募集资金152亿元,以股权方式投入项目建设,将举步维艰的京东方培育成为行业龙头。
抓住三个关键
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抓住产业这个“根本支撑”,抓住营商环境这个“关键要素”。
“合肥速度”的支撑是什么?虞爱华明确回答“合肥速度”背后靠的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有人说,合肥这座城市把创新当生命、抓创新像拼命、视创新如使命。具体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合肥集聚了11个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有一大批科学家,在肥服务院士135人,各类人才200万人。二是产业创新。合肥把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三是机制创新。把有为政府跟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推动政府更有为,市场更有效。
近年来,合肥坚持以科技创新的高度支撑产业创新的厚度,探索实践“科创+产业+资本”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构建起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产业体系。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通“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中试—产业化”全流程,探索“原始创新—成果转化—抢占产业制高点—爆发式增长”的创新崛起新路径,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一大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芯屏汽合”“集终生智”(“芯”代表芯片产业,“屏”代表新型显示产业,“汽”代表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代表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集”指集成电路产业,“终”指智能终端产业,“生”指生物医药产业,“智”指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等城市“产业地标”。
合肥市坚持“不是全国最好的,就去学全国最好”的理念,突出企业办事便利化、政务服务智慧化、要素配置市场化、市场秩序法治化,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监督保障,不断推动营商环境迭代优化。商事制度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劳动力市场监管、财产登记、纳税、政务服务、包容普惠创新等5项指标成为全国标杆。2020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超20万户。一是优化再造流程。围绕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指标领域,打造“线上一套标准材料、数据信息一次采集、辅助材料互联共享”的便捷化流程,最大限度提升行政效率。神州数码100亿元的项目,1个月完成谈判,40天签约落地,刷新了“合肥速度”;蔚来中国总部项目,从公布框架协议到达成投资,只用了65天。二是推进一网通办。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市县全部建成“一网通办”企业专窗和个人专窗,全市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比例97.2%,个人事项全程网办率100%,“只进一扇门”比例100%,行政许可全程网办率98%以上。三是强化监督保障。聘请监督员对营商环境进行常态化监督,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营商环境定期开展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实现四个转变
政府职能从管制调控转向服务至上;政府运转从“经营城市”转向“城市经营”; 产业方向从传统产业转向“战新产业”;社会生态由创新生态转向发展生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四个转变”,合肥市政府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企业界与投资人仰慕的“中国最牛风险投资公司”。
职能转化。现代社会中政府的职能在于管理社会,保证社会有序运行,管理学界将传统社会称为“管制型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 加强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这种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新型政府职能应当也必须成为各级政府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合肥市政府显然走在全国前列。对重点产业设置产业链,明确市领导为产业链链长,给每个重点企业安排对接服务单位和服务人员,随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使企业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抓好产品生产和市场拓展,实现了企业生产效能最大化和政府服务效果最优化,实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统一。
角色转换。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资金的长期短缺以及全球化和城市竞争加剧,地方政府热衷于经营城市,就是政府通过市场机制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土地、河湖)与人力作用资本(如路桥等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及相关延利资本(如路桥冠名权、广告设置使用权)等进行重组营运,对城市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以实现城市资源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走出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之路。
合肥地处中部,但历史上的徽商思想解放、脑袋灵光,加上邻近大上海,耳濡目染,受海派文化开放理念的影响,合肥市政府在做好“经营城市”的同时,转换角色,开展“城市经营”,将一个市政府做成了一个兼具市场属性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风险投资公司”。
一度时期全网疯传:中国最牛风险投资公司其实是合肥市政府。2007年前,京东方举步维艰时,合肥市拿出一年财政收入的80%投资,引进京东方6代线项目落地;2011年,又拿出100多亿投了长鑫/兆易创新,上市浮赢超过1000亿;2020年,投资70亿元帮助蔚来渡过难关,促成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落地合肥,共同谋划建起了具备完整产业链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其实这是合肥市政府创造性地落实“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成功实践。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认为:准确地说,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赌博是有今天没明天,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赌博靠的是手气,拼搏靠的是手艺。
产业转型。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化、角色转换的基础上,合肥产业结构从“传统产业”向“战新产业”转型。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16年的4.3 :50.8 :44.9调整为2020年3.3 :35.6 :61.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16.2个百分点,以“芯屏器合”(“芯”是芯片产业,“屏”是平板显示产业,“器”是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合”是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型产业领跑全国。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6.4%,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50%,比“十三五”初的30.4%增加21.2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高速增长,2020年分别增长27.9%、10.1%、20.3%和38.6%,成功实现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
生态转变。当各地政府正在着力打造良好创新生态的时候,合肥市政府已经提前谋划建设优良的发展生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创造价值、提供税收、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财力之源,而合肥却从“依靠企业”扩大税源财力转变为“社会动员”,发动和整合了党、政、法与民、学、研等多种资源,形成全社会尊重科技、崇尚创新,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群英汇”。尽人皆知的中国科技大学落户合肥,开启了合肥这座城市与科技创新的结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1969年“京校外迁”,河南、湖北、江西等省市都明确拒绝接收,安徽省克服困难,接纳中科大先落安庆,再迁合肥,保留了这所全国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中科大也没有辜负合肥,在合肥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在合肥,不但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科技创新谋划发展,人大、政协等都坚持发挥职能,做好保障服务。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以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综合运用立法、监督等形式,制定《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合肥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依法助推全市科技创新,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新高地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合肥的重大项目不仅仅是市委、政府决策,政府引入项目要报给市人大财经委审查后,提交人大常委会表决,最后还要通报给政协,明确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形成非常科学的决策制度。四大班子齐抓共管不是形式,而是根据职能依法履职,优良的发展生态保障了合肥经济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执笔:王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