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换一种方法讲“中国制造”

——《大博弈》创作谈
电视剧《大博弈》海报
  周梅森

  电视剧《大博弈》改编自我的同名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讲述了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在波澜壮阔的改革中奋进和崛起的故事。中国制造的一步步崛起影响了世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作为见证者和受益者,我很想直面中国制造走过的艰巨、复杂又悲壮的道路,写出其中的人和事,给中国民族工业复兴的历史留下一块文学和影视的记忆。但是,我想换一种方法来讲“中国制造”的故事。

  人物转型升级

  《大博弈》的创意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时期,改革开放加速,资本市场雄起。一家著名重装动力集团公司老总见到我,和我说起了他的故事。嗣后我跟踪了他许多年,几次到他旗下的企业采访,体验生活,受益匪浅。我这才发现,决定企业命运的是一大批像《大博弈》中孙和平这样的企业家,是他们带领企业走出了困境,创造出一个个产业奇迹。于是,一个关于中国制造的故事开始在我脑海里酝酿,12年后变成了这部《大博弈》。

  关于“中国制造”题材,很多影视剧表现过,也都不错,我是一个不愿意重复自己的作家,当然更不会重复他人的模式。我想尝试一种新的表现工业和改革题材的艺术形式,首要一个就是不走技术派路线,不走悲情路线。就工业谈工业,我称之为技术派,这些讲一厂、一地、一市产品创新、改造升级,工人无私奉献,是最常见的小叙事角度。而《大博弈》讲的是中国制造在什么基础上、怎么崛起的,我们的时代精神是什么。这是一个关于企业家和制造业的故事,又是一个关于资本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第二个不一样的地方,是我的作品通常规模很大,人物关系复杂,这是我的一贯风格。我喜欢纵横捭阖的感觉,喜欢人物在大的时代舞台上演出荡气回肠的命运大剧。再伟大的理想、再大的舞台,都是人在表演,所以,我努力写出每个人物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比如《大博弈》中的孙和平,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几度寻求跑路不愿担任厂长,勉强出任后又卑微地四处找其他企业“讨饭”寻找资金,创业经历“不正经”,博弈过程不按常理,但最终逆袭成功,算得上我笔下男主人公的一次转型升级。《大博弈》中的主人公们,只要奋斗过,没有失败者,失败了,他们也是英雄。“中国制造”正是有许许多多孙和平这样的企业家出智出力,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直面时代大潮

  我最初创作的小说,如《沉沦的土地》《大捷》《冷血》《军歌》等,光看名字就充满冷硬风格,那是很纯很纯的“纯文学”。那时候,我喜欢研究历史,因为那时还没有过于丰富的人生阅历,像《人民的名义》这种作品是写不了的,就从文献资料中寻找素材和灵感,去翻新那些“历史的尘埃掩盖下的故事和人性”。1997年,我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当代政治小说《人间正道》。其后仿佛是掘开了一口富产的油井,不可遏止地喷发出直面现实问题的作品。

  从新历史小说大踏步转向现实主义,是因为我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也充满了深刻的矛盾,一名作家应该尽其所能去记录国家与民族艰难的崛起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但中国确确实实在进步。我所有作品的立足点就在这里,在对改革开放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谈问题,力求写透中国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

  我的创作来源于我丰富的人生经历,来源于我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和了解。我14岁进煤矿,每天穿着深蓝色工作服在300米深的井下运煤,头顶一层层花岗岩、页岩、火成岩。正是因为这种低基础的生活开端,文学的转换也就自然而然,追着我的生活跑,生活不停下来,我的创作就不会枯竭。

  我希望年轻人来看我的剧,读我的小说,我讲的故事他们或许没经历过,我描述的那个年代或许他们还没出生,但是,英雄主义、与命运拼搏的斗志、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需要的,都是年轻人应该具有的底色和亮色。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地方新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双塔
换一种方法讲“中国制造”
深入生活描绘乡土
塑造新时代乡村典型人物
差异化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阅读经典 汲取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