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纷格局逐步形成
当天调解、当天履行,李大姐的心里一下子亮堂了起来。
2015年,65岁的李大姐在给朋友老卫转账时输错了信息,误将8300元转到了刘某的卡上。7年过去了,李大姐一直在跟刘某讨要,对方口头答应却半分未还,自己又没钱还给老卫。无奈之下,李大姐来到小店区法院准备打官司。
导诉员告诉她,可以先调解,调解不成再立案。在小店区法院解忧驿站,调解员联系到了刘某的女儿,经过3个多小时的释法明理,李大姐终于拿到了7年前转错的8300元,还给了老卫。
小店区法院多年来一直是全省受案数最多的法院。为了满足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今年7月,小店区法院在原有10个诉调对接中心基础上,设立了以解忧驿站为主导、派出法庭对接社区工作站为辐射的工作模式。这只是全市法院诉前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在太原中院的支持下,各具特色的多主题调解室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元解纷大格局逐步形成。
迎泽区法院根据辖区政治、金融中心的特点打造了“两轮三翼四轴”多元解纷工作机制;杏花岭区法院推出全市第一个以法官个人命名的工作室——冯建军工作室,创新“老杏干”10大秘籍调解法;尖草坪区法院聚焦“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推行“一乡镇(街道)一法官工作室”;万柏林区法院围绕辖区地域广、房地产纠纷多的问题,以“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一台电脑”为标准配置,建立了“共享法庭”;晋源区法院设立“源之和”调解工作室,实现“全天候”服务、“家门口”解纷。
126个组织在线“接单”
太原中院最大限度利用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多方力量的专业优势和行业资源,不断完善“法院+社会”多元化解格局,变法院“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推进矛盾纠纷“一站式”闭环化解。
目前,已有126个调解组织、718名调解员入驻“总对总”服务平台。多元解纷内容覆盖劳动争议、银行保险、知识产权等纠纷领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类解纷需求。群众有纠纷,由法院“门诊式”委派,调解组织“接单”,不需要群众来回跑路。
2020年,家住杏花岭区的小张向上海浦东银行太原某分行借款4万元创业,因新冠疫情影响及市场因素,小张的经营并不景气,导致信用卡逾期二年未偿还。在偿还期限与逾期利息方面,银行与小张存在较大分歧,被诉至杏花岭区法院。
与小张一样,因信用卡逾期引起的纠纷不在少数。杏花岭区法院受案后,将案件委托给山西金融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法官专业指导和调解员耐心调解下,两天后,小张与银行在线达成了分期偿还及支付逾期利息的协议,并由法院进行了司法确认,困扰两年多的纠纷得以化解。据了解,仅杏花岭区法院,今年因信用卡借款纠纷诉前化解超过400件。
下一步,全市法院将不断创新司法为民的举措,完善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倒金字塔”式的纠纷解决体系,不断减少诉讼增量,用实实在在的成绩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记者 陈 珊 通讯员 郝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