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学有道成大师

  李海清

  清初经学大师、考据学先驱者阎若璩先生,祖籍晋源区西寨村。他学问渊博、考证严谨,在学术问题上,只要“一意未析”,就会“反复穷思”,每论一事,每立一说,都要寻根究底、力求精核。他把古代学者的名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刻在柱子上,这不但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治学生涯生动而形象的写照。

  自宋代以来,学术界一直风气不正,“束书不观,空谈无根”,真正能潜下心来研究学问的人没有几个,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搁置起来,不看书、不钻研,还要无根无据地高谈阔论。到了清代,这种不正之风愈演愈烈。清康熙年间,朝廷广泛搜罗人才,只要是人才就可做官,取得很高的社会地位。于是,走捷径的人多了起来,所谓的“人才”也大批涌现。学术界风气浮躁浅薄,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学者”大有人在。还有一些依靠金钱和家族权势当了官的人,也抄袭古人剽窃今人,或者请人代笔,拼凑出一两本“著作”来,得意洋洋地以有“学问”的官员自居,用来钻营功名利禄。一些脑满肠肥的高官们,虽然不学无术,但也要假装斯文,满口“之乎者也”,以显示自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由此可见,当时学术界的风气是何等恶劣。

  正在这时,阎若璩出现了,他博览群书,潜心钻研,自成一家,有着深厚扎实的史学底蕴。他治学极为认真,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即使是圣贤经典,他也敢于怀疑,对问题一定要亲自寻找到源头。

  阎若璩虽然埋头于经史,但绝不是书呆子。如在写地理方面的论文时,他更注重实地考察,跋山涉水,上问长者贤人,下问山野樵夫,务求得到第一手资料,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为了弄清孟子的生卒年月,他把先秦诸子的著作,以及《史记》等典籍翻了个遍,最后写出的《孟子生卒年月考》仅薄薄的一卷而已,可见他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朝廷重臣、内阁大学士徐乾学组织书局,奉敕编撰《大清一统志》。这是一个大工程,邀请了许多当时的顶尖学者参加编撰,在名单中,第一个就是阎若璩,另外还有精于地理学的顾祖禹、黄仪,著名历史学家万斯同等。阎若璩学识宏富,见解精确深刻。有学者提出一个问题,他不假思索,马上就能引经据典举出许多例子加以佐证,受到众人的高度赞赏,说他于“古今沿革,考索寻究,不遗余力,往往出其意表”,是书局的肱骨栋梁。

  用了十来年的时间,阎若璩不但编成了《大清一统志》,还协助徐乾学完成了《资治通鉴后编》184卷。徐乾学也写了不少文章,每写成一篇,照例先让阎若璩修改订正,并与同僚说:“阎先生学有师法,非时贤所及也。”“书不过阎先生目,讹谬百出。”就连雍正皇帝也评价他:“下笔吐辞,天惊石破。读书等身,一字无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

  阎若璩的学问越来越精深,著作也越来越多。除以上提到的,还有《四书释地》《潜丘札记》《重校困学纪闻》等,但奠定他考据学先驱、经学大师地位的,是《尚书古文疏证》。 

  我们知道,《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是对春秋以前历代官府公务文书的选编,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因为是用古文字写的,很难懂,到了汉文帝时,用汉隶翻译颁发,被称为《今文尚书》。谁料到了东晋时期,又神秘地出现了一部《古文尚书》,据说就是秦始皇焚书时,有人藏在孔府墙壁里而保存下来的,比流行的《今文尚书》多出了25篇。在之后的隋唐时期,人们对这部书深信不疑。唐太宗李世民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下诏修订《五经正义》,把这本《古文尚书》以朝廷的名义颁行,成为士大夫的正式教科书,把它推上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当然,历代有许多有识之士都对其产生过怀疑,但因证据模糊,也就显得说服力不大,引不起社会关注。阎若璩从20岁开始研读《古文尚书》,读着读着就对其真伪产生了质疑,于是费尽心力进行研究考辨,“博考群籍,穷本寻源”。30来年后,一切在他心里便“朗若明镜”“尽得其症结之所在”,哪儿有点儿毛病他都了然于胸。

  千余年来至高无上的《古文尚书》是伪书的辫子,还是让治学极为严谨、眼光极为尖辣的阎若璩抓住了。如书中出现了汉代才有的地名;再如古代的典礼刑法是十分严格的,而《古文尚书》中却出现了汉代才有的刑法称谓……他还从体例、文法、训诂、义理、历史等多方面指出疑点,旁征博引写出了《尚书古文疏证》。他条分缕析,把这部书的“伪迹”列出了128条,条条有理,字字有据,是任何人也推不翻的铁证。

  这个石破天惊的结论,无异于在清初的学术界乃至思想界、政治界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震动朝野。一千多年来,《古文尚书》被封建士大夫们奉为“宝典”,是无数官员、学者安身立命,升官发财的“传家宝”,现在,突然被指证为“伪书”,这还了得?一时之间,那些沾了《古文尚书》光的既得利益者们,就跟塌了天一样,进退失据、狼狈不堪。他们立刻对阎若璩进行了不择手段的围攻、谩骂、威胁、恐吓……但《尚书古文疏证》举出的证据十分扎实,那些人们声嘶力竭,也改变不了《古文尚书》是伪书的事实。

  《尚书古文疏证》是划时代的巨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阎若璩倡导、开创了求真务实的学术新风,使当时许多人一改浅薄浮躁,开始潜心钻研学问。既然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圣贤经典也有假冒的,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以怀疑的呢?于是,在阎若璩的启示下,经学考据之风盛行,且越来越深刻,开创了新的思维,考据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阎若璩对古代思想的反思与整理带了个好头,“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一扫宋代以来的弊病。他上承顾炎武、黄宗羲,下启惠栋、戴震,对后来“乾嘉学派”的形成影响极大,也被后世誉为考据学的先驱者,成为清代启蒙思潮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直至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仍高度评价他是“近三百年来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胡适也评价他的考据学是“最具有科学本质的”。

  阎若璩的治学之道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至今也有着现实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晋韵
“千年铁府”荫城古镇
治学有道成大师
娄烦南下干部入川记
流杯池雅集
曹夫庙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