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惊蛰时分,在太原西山区域的田间地头边,有庄户人家会举行一个春耕前的仪式:几名村民忙着为一张耕犁披红挂绿,还有几位居村威望的老者们等候着,助兴的孩子们好奇地围观着,此时有两户主人家各自牵着自家的一头牛朝地里走来;牛身上刷洗得干干净净,牛头上戴着红花,这可不是来斗牛比赛,而是两牛参加合拉耕犁的仪式。当把两头牛套上牛轭,只听一挂鞭炮响后,扶犁人响鞭一甩,高喊一声:“开犁喽!”于是两头牛合拉着一张耕犁向前走去,犁铧翻起的滚滚黑土形成了一道道垄沟。这就是“合犋”,合犋仪式简短,主要是看这两头牛一块儿拉犁是否合套。
“合犋”这个词现已很少使用,知道的人也甚少,但这是当年老太原乡村里祖辈流传下来的口语,反映了老太原民间“合作共赢”的凝聚力,在娄烦、古交等山区里尤为普遍。
“犋”是拉犁或耙等农具的专用量词,一头或两头乃至三头牲口拉一张犁的组合即为一犋,词义同马车的“辆”的单位一样。早年山区庄户人家贫穷,每家的生产工具不可能样样齐全,往往是这家有犁,那家有耙;干活的牲口就更不用说了,一家也就能喂养得起一头,喂养两头的在村里就算是富户了,加之山区耕地分散,地块旱硬,犁地至少需要两头大牲口才能拉动一张耕犁。
老太原人自发地“抱团取暖”,两三户人家将牲畜、犁耙等生产工具合在一起,互补配用,轮流耕种,共同收获,“合犋”一词就此而来,也叫“搁犋”或“搭犋”。最简单的“合犋”就是两头牲口合拉一犁,但因两头牲口来自于两家,且脾性、壮瘦不一,需要在地里来回试耕几趟,如果合套,两家便可合犋,搭伙耕作,于是便有了一个简短的“合犋”仪式。当然合犋并非如此简易,还需根据合犋人家各自的亩数多少、地况难易等实际情况再做商量,因此,合犋人家便请来了村中主持公道且有话语权的长者及众邻做公证或裁量,口头约定,小小的“合犋”形式便具备了现在意义上的合同效果;而乡村与生俱来的朴素观念,一旦两家合犋,就像说相声的俩搭档,轻易不会放弃。
合犋的牲畜并非只有牛,有的牛驴合犋,称之为“二杆子犋”;有的牛驴骡合犋,称之为“三杆子犋”;有的四头毛驴合犋,称之为“四驴子犋”。因“合犋”一词而引出来的俗语既形象又贴切,如一个合伙团队人心不齐闹别扭,领头人感到窝火憋气时,便形容其“四驴子犋扶犁匠——喊破嗓子活生气”;合伙里的某人想退伙时,称其为“拆犋”;扶犁人的鞭子一般是舍不得打牲口的,遇上拉犋的调皮牲口,多数时候只有如雷的响声而不放实鞭,据此便有“扶犁匠甩响鞭——干诈唬”的歇后语……看来,老太原的“合犋”还有一种“苦中作乐”的文化情趣呢。
如今,合犋的生产方式早已被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所替代,但其蕴含着“合作共赢”的理念仍是当今社会之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