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语漫谈

  殷柱山 申 树 韩丽明

  晋语是中国北方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使用人口约6305万 ,晋语区东起太行山、西近贺兰山、北抵阴山、南至黄河汾渭河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古风犹存

  晋语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是一种“古风犹存”的方言。晋语是古语中最早的一批方言,晋语出现时还没有官话,现在的官话里仍能找到晋语的痕迹。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北方所有有入声的地区方言冠名为“晋语”,并从现代官话中分立出来。

  晋语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扬雄《方言》中所述的“赵、魏之西北方言”。由于魏国曾与赵国交换土地,故而魏国西北部除晋南地区被秦国占领,其余地区后来均属赵国。汉语方言学学者乔全生认为晋语为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直系遗传,因为在夏汉词书《番汉合时掌中珠》中可以看出很多痕迹都与晋语都有切合。

  今山西大部分地区和毗邻地区在春秋时期为晋国所有,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学者陈庆延在文章《方言史研究中的社会语言学视角——以晋语史为例》)中表述,今晋语的区域早在公元前325年到前295年在赵武灵王手中已经初定规模。战国中晚期的赵国,尤其是赵武灵王执政期间,赵国的地理疆域与今晋语区大体相当。此外,韩国的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在晋语区中,所以说今天的晋语区的基础是韩、赵两国的疆域。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这样的格局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历代所发生的局部性的变化,不仅使这种格局越来越符合今晋语区的划分,而且使晋语各次方言区的分片,也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基本上符合。

  鲜卑族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朝后,并没有将鲜卑语当成普通话,而是将平城方言当成国语(普通话),此后成为“国语”的平城方言很快在中原成为通用语言。

  璀璨文化

  晋语区是唐诗重要产区。《全唐诗》中记录的晋语区诗人作品有5000多首,占总量的十分之一。山西历史上出过许多大诗人,如白居易、柳宗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王翰等。这些唐代诗人肯定不会说当今的普通话,用普通话去朗读唐代山西诗人的作品,许多韵味出不来。实际上,这些唐代大诗人当时都说晋语,因此在诗歌创作中的平仄声调,也多多少少带有今天晋语的影子,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用普通话读和晋语读,韵味是完全不同的。

  山西戏曲基本是用晋语演唱的,虽然它也吸收书面语成份和某些别地的方言成份,但是它毕竟是以晋语为基础的,它的听众一般也只限于该方言区或该方言附近地区百姓。如晋剧就是在蒲州梆子的基础上,吸收晋中地区各种群众艺术的长处及语言特色,经过丰富和发展而形成的。山西的四大梆子最早活动地区分别在晋中、晋西南、晋北、晋东南,而这四个地区的方言也恰好是有所差异的。更有甚者,四大梆子的活动区划正好与山西方言的内部区划大体一致。山西中原官话区汾河片是蒲州梆子的活动区,晋语邯新片是怀庆梆子的活动区、山西晋语并州片形成了中路梆子,山西晋语五台片又形成了北路梆子。如果当地观众听不懂戏剧中的唱词和说白,那么这种戏曲在该地自然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所以山西戏曲的流行范围和山西晋语有密切的关系。

  有一句话叫作“不懂方言,不足以谈中国文化”,方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则构成了方言的内容,是方言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方言也是一种文化,用方言表达地方特色的现象,即为“方言文化”,包括地方风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等。比如与晋语有关的方言文化就包括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花调”“号子”“闹红火”“秧歌”“黄河九曲灯”“上党梆子”“晋剧”“评书”等。 

  影响广远

  在生活艰难困苦的时候, 山西人被迫背井离乡去“闯关东”“走西口”,为家人和自己寻一条出路。山西人为了生存走到关外,去讨生活、去闯荡,这也是晋语之所以覆盖范围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晋语覆盖范围跨越五省,其中,陕西晋语区历史上曾归山西管辖。东汉时,山西并州刺史部西河郡,辖府谷、神木、佳县、绥德、吴堡、清涧;并州刺史部上郡,辖榆林、子长、靖边。北宋时,该区分别为山西河东路丰州、鳞州、府州所辖。直到金代,神木、佳县、吴堡等县还归山西河东北路所辖。另外,河北、河南和内蒙古晋语区,在历史上也都曾隶属于山西。所以晋语分布在这些地方,是有历史根由的。

  晋语真诚质朴又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琐碎中还夹杂着对生命的感悟,叠音词还透露着许多可爱,所以,它是既“琐碎”又“可爱”的,像“油油(护肤品)”“床床”“凳凳(小凳子)”“眼眼(小孔)”“圪劳劳(太阳晒得很暖和的地方)”“勺勺(勺子)”“牛牛(小虫子)”等,自带萌系属性的“晋语”让山西人撒娇都无师自通了。

  语言是载体,是过程,是不断发展产生的结果,方言亦是。三晋文化源远流长,山西方言作为三晋文化的载体,体现和传播着三晋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地方新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专版
   第08版:晋韵
邯郸也有晋祠
惊蛰合犋
英雄热血洒塞北
晋语漫谈
崔生遇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