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底,太原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用电,而旧中国给太原留下的电力设备破旧不堪。
1950年2月14日,我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决定援建太原化工厂、化肥厂、制药厂以及为这些厂供电的热电厂。太原第一热电厂工程被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因为工程图纸编号为“360”,故简称360工程。1953年10月24日,一期工程开工。
在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360工程拉开了华北电力建设的序幕,参与人员达到上万人。工程由水电部华北电管局统一指挥,工地设指挥部。
山西省委省政府、太原市委市政府抽调了200多名干部参加360工程的组织管理,抽调16个厂矿企业的各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1200多人到现场支援,太重为工地制作了许多金属构架。市政府还多次召开全力支持热电厂施工的专题会议。会议决定,工程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太钢唯一一台36吨的坦克吊,被抽调到了360工地。360工程勘测人员不够,市政府就把正在勘测施工的迎泽大街工程停了下来,把勘测人员全部调到了360工地。施工期间劳动力不够,华北建筑工程局第五工程公司、山西建筑工程公司、太原市建筑公司共支援2500人。
工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许多人写了决心书、保证书。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总是冲在最前面。许多人从开工到竣工,没有请过一天假。春节期间工地不放假,水电部和省、市政府的领导组织了庞大的送饭队伍,专门为上万人包了饺子,大年三十晚上送到了施工现场。大年初一,整个工地的工作量不仅没有减少,还比平常增加10%以上。
省城的文艺团体和著名文艺工作者丁果仙、牛桂英、王爱爱等多次深入工地进行慰问演出;省、市委书记带领省、市直机关干部和太原市的市民经常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工地上,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工人、农民、大中小学生,甚至来自朝鲜前线志愿军战士的慰问信。
在建设者的忘我劳动下,第一台机组原计划用时两年,实际只用了一年零二个月就建成了。
1955年1月21日,在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第一台1.2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1955年4月8日,第二台1.2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同年10月25日,第三台2.5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到1956年6月17日,360工程全部竣工。
1954年,水电部指示,新厂名称为太原电业局第一发电厂。1958年1月18日改为山西省电业局太原第一热电厂。
投产初期,一电厂员工共1000多人,分别来自四面八方:1951年从南京招收初中毕业生、高中肄业生30名;1954年从河北正定中学、辛集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100名,在太原市招收初中毕业生18名;360公司的部分技术骨干也调入电厂工作;水电部从太原电业局的第二、第三、第四发电厂及唐山发电厂、石景山发电厂、大同电厂、下花园电厂、良乡修造厂和天津一、二、三电厂等单位调来164名有运行和检修经验的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山西省和太原市政府还调派来一部分行政管理干部,并分配来数十名大、中专毕业生和复转军人。
投产伊始,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新设备带来新课题。当时一厂的职工队伍中青工占了很大比重,而老工人虽有实践经验却对高度自动化的设备不熟悉。为了适应新形势,一厂建起了教育分场,开办了职工文化技术夜校,1956年是全厂大学习的一年。可以说,一电厂是从培训起家的,工人们干中学、学中干,涌现出了中国第一批汽轮机司机、锅炉司炉、电气调度、运行值长等。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建成的这座电厂,引起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关注。1954年4月,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到厂参观访问;1956年秋季,蒙古人民歌舞团来厂参观访问并慰问演出;1957年9月,罗马尼亚云雀歌舞团到厂参观访问并慰问演出。
1956年4月25日,一电厂电气车间孙世麟代表全厂职工参加电力部全国第一届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