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家之言

散文的“有我”与“忘我”

  张  莉

  提到散文,我们通常会说到记叙文、抒情文以及议论文,这是最为基础和简单的分类。而无论是记叙、抒情还是议论,说到底也都与“我”有关,散文所写的是“我”之所见、“我”之所感和“我”之所想。真正的好散文是一种有情的联接,写下“我”所见到的身边人生活和身边人的日常,写下“我”所认识到的人本身的朴素和自然,写下人本身的有趣和烟火气。

  为什么那些习焉不察的日常之物在作家笔下变得神采奕奕?因为那些瞬间、那些人生片段,仿佛记忆墙壁上的钉子,也都与“我”的感受相关,于是,借由作家的悬挂,便永远悬挂在记忆深处了。物不可能只是物,它代表的是“我”的所见、所想、所念,它们是它们自身但又不只是它们自身,因为难以忘记,所以,要写下来,使它变成永远不褪色的纸上记忆。如此说来,确认“我”,感受“我”,认知“我”,在散文中是重要的,也才能使读者产生亲近和共情。

  今天的我们多么迷恋线上交流。我们宁可在手机里和人谈情说爱,也想不起给身边人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抱。可是,“我”之所以是“我”,是在于有思考、有情感,在于脆弱、痛楚、羞怯而非无坚不摧。今天,保持对外在世界的敏感性与疼痛感很有必要,人之所以为人,就要感受属于人的那些笨拙、羞怯、不安以及痛苦。

  在大学课堂里,我常跟同学们讨论,都说“爽文”最受欢迎,那么“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感受吗?“爽”是一种精神上的迅速抵达,带给我们快感,但是,在经历共同的“爽感”之后,是否还应该保有个人的思考?是否还应该寻找“爽感”之后的况味?我们需要思考、辨析,需要属于“我”的独立思考力。优秀的散文里,“我”的思考要锐利而有锋芒,要激发人的感受力。好的散文会提供给我们理解世界的新角度,而无论有怎样令人顿悟的看法,都来自作家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和重要理解。一切都依凭的是“我”的独立思考。因为从“我”出发,因为从“我”的理解出发,才有可能摆脱陈词滥调。

  白话文运动强调“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是希冀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真实的喜怒悲欢,而反对将感受封闭在同一个语言风格的套子里、模式里。所谓“修辞立其诚”,指的是写作者要表达对世界最诚挚的认知而不能借用矫揉造作的滤镜。最迷人的散文写作从不来自“远方”和“高处”,而只来自“切近”和“体悟”。

  “有我”是重要的,但是,如果一个作者在作品里总是强调“我”,强调我的生活、我的苦痛、我的快乐、我的悲伤……如果一个作者总是执迷于“我”,会怎样?那是受困于我执的作品,并不是一部好的散文。

  所以,强调“有我”,也要跳脱、要自省、要疏离。一如《我与地坛》。通篇是关于“我”的思考,但并不是聚焦于“我”的悲伤、痛苦和悔恨。我们顺着他的眼光看世界,体悟这一切:母子之间的情感和遗憾,长腿冠军、中年夫妻、一对兄妹……《我与地坛》里写着一个人对于生命的领悟,关于活着和死去,关于相见和别离。最终,推着轮椅的“我”在园子里成长,逐渐领受这个世界的诸多秘密。在写作时,作家化身于两个“我”,一个“我”旁观另一个“我”。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散文都是“有我”的,事实上,有许多散文,你看不到叙述人的存在,但是,那并不一定是“无我”,而很可能它进行了隐藏。如何在作品中运用“我”很重要。带着个人体温的“无我”其实并不是“无我”,而是“忘我”,“我”是容器、是感知、是视角、是方法。《我与地坛》让人想到,当一位散文作家真正达到“有我”且能“忘我”的地步时,他才能写下留传于世的名篇。

  优秀的散文,在于写作者能否将“我”之所见、“我”之所感、“我”之所想变成“我们”之所见、“我们”之所感和“我们”之所想,能否真正地做到既“有我”又“忘我”,真正做到“物我两忘”的既“有我”又“无我”。好散文的魅力在于能引起我们长久的跨越时空的共鸣。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地方新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视点
   第08版:双塔
俯下身子讲好乡土故事
知识性写作利弊谈
跑步为作家打开更多风景
形式“含混”破坏文本平衡
散文的“有我”与“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