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军新创作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作家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有很充实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父亲是作品中下了最大功夫也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似乎已经超越了我们所理解的感恩与回报、尊重与情感,他和藏区、藏族人民之间有一种很难描述的天然的生命联系。他不仅使自己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也使自己融入当地人民的文化。他学会了他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更学会了他们的情感方式。能够从当地人的角度和精神层面进行思考,才真正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奉献给这片大地和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有了这种非凡之爱,这种非凡的勇气和自信,人物形象的性格基调也就牢牢奠定了。作品并没有把父亲当传奇或神话人物来写。他可以说是沁多草原的英雄,但他仍然是一个普通人。他本想用“沁多贸易”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让大家建立一定的商品意识,通过市场调节来化解草原退化的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可他最终发现靠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扭转局面,于是萌生了接受任命、回到领导岗位的想法,而沁多草原也一直默默等待着这样一个人。小说通过这个人物的坎坷命运,折射出民族地区的时代变化和历史进步。
父亲形象的确立,引领了其他人物的塑造。母亲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作品前半部分还看不出她的性格特点,只知道她是贤内助。进入沁多草原后,母亲苗医生的形象大放异彩、光芒四射,像是沁多草原的保护神一样救死扶伤。她自己选择走进“生别离山”,救治那些自生自灭的麻风病人,为了这一切,付出生命的代价。父亲则在几年后倒在考察的路上。母亲的形象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比父亲的形象更有爆发力,更有心灵的撞击力。
角巴这个人物也写得非常好。长期得不到信任,可他仍然乐观豁达、单纯快乐,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显示出藏族人民天然的个性和生活态度。他把父亲当朋友,也把父亲当“神”,父亲的每一次选择,他理解也支持、不理解也支持,有时会显得有些盲从,其实更显出他厚道的本色。
还有一个人物值得一提,那就是才让。他可以说是沁多草原的一个“小精灵”。读博后,放弃专业回到沁多草原专门负责城市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父亲过世后,他继续推动城市建设,最终由于过度劳累牺牲。
小说重点书写了四位牺牲者的故事,塑造了牺牲者的形象。他们每个人经历不同、个性不同,但同是一家人,同样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沁多草原,并给雪山大地注入了新的生命、新的动力、新的灵魂。
与其说《雪山大地》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不如说它的气质风格更接近浪漫主义。作品用一种赞美欣赏的态度描写牧场风光和民俗风情,特别是对生活矛盾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作者不忍心用冷峻无情的人性批判手法加以揭示,而是采用更加温情暖意的表达。例如父亲的性格永远是坚韧执着的,永远守望着自己真实的内心,绝不向现实妥协,绝不受世俗污染。这使他常常处于不利的位置,却保全了他那颗爱与善的人性之心。
在描写人物之间的矛盾时,作品也很有控制力,尽可能不让人物关系突破底线。老才让一直给父亲“穿小鞋”,只因为他和父亲说“我不会是一个永远忘恩负义的人”,父亲就原谅了他的所有过失,还找机会让他参与了草原生态建设工程。老才让这个人物的面目不是很清晰,倒是把父亲善良厚道的性格衬托得更清晰。
小说对父亲特别喜欢的白马“日尕”的描写,也带着浪漫色彩。这匹马一直在父亲身边,与他共同闯过了许多难关。当草原退化、不再需要马的时候,它则心有灵犀,主动带着马群离开沁多草原,进入无人区,开辟它们新的生活天地。这样一匹“神马”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式的象征。
小说从故事走向到人物的情感基调、性格基调,以及对沁多草原风物的描写,都透着一种浪漫的情怀。也许浪漫主义式的描写才真正抓住了沁多草原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