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两件猪尊 大有不同

山西曲沃出土的晋侯猪尊(山西博物院藏)

湖南湘潭出土的青铜猪尊(湖南博物院藏)

  钧 希

  在历朝历代的考古发掘中,猪的形象并不罕见,然而商周时期的青铜猪形象却极为罕见,尤其是青铜猪形器。山西博物院和湖南博物院分别收藏有一件商周时期的青铜猪形器,虽都名为猪尊,但形象却大有不同。

  山西博物院收藏的西周早期青铜器——猪尊,发掘自山西曲沃县天马曲村的晋侯墓葬。该尊高22.4厘米,长39厘米,造型独特,展现出一头健硕的家猪形象。猪首微昂,双耳斜立,獠牙外露,颇具力量感。其身体肥硕,四足粗壮,尾巴上翘,背部覆盖着鬃毛,背部中央设有一圆形开口,并配有盖。盖面装饰有一圈目雷纹,腹部两侧则饰以火纹和变形兽纹,技艺精湛,独具匠心。此外,尊盖和腹部底部铸有铭文:“晋侯作旅飤(同饲)。”在青铜食器铭文中,“飤”字的使用较为常见,但用于酒器则十分罕见,这进一步凸显了晋侯猪尊的稀有与珍贵。

  湖南博物院馆藏的商代晚期青铜器——猪尊,亦名豕尊,发掘自湖南湘潭县九华乡桂花村船形山。其尺寸长72厘米,高40厘米,相较于山西博物院所藏的猪尊,体型更为硕大。此猪尊设计独特,配备有盖,盖面之上矗立一只栩栩如生的鸟。猪尊的造型生动逼真,长嘴微张,露出锋利的獠牙,背脊上的鬃毛高耸直立,四肢肌肉强健有力,整体形态丰满,没有铭文。其猪首部分以云雷纹进行装饰,而全身则布满了鳞片纹,这种装饰风格在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中颇为常见,从该猪尊的獠牙来看,似乎应是一只成年的野公猪,然而其腹部饱满,同时也具备了家猪的某些特征。

  经考古证明,我国早在商代,养猪业就已十分发达。甲骨文中的记载“陈豕于室,合家而祀”为我们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了猪在当时社会祭祀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一步看,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构成,这反映了古人对于家庭概念的理解。在当时,人们在圈内饲养猪,因此,圈内有猪成为了家庭的象征。由此可见,“家”字是会意字。

  两相对照,湖南商代猪尊形象写实,纹饰装饰了当时较为常见的云雷纹、鳞片纹、龙纹等,具有商代繁缛纹饰的特征;晋侯猪尊是一只站立的家猪形象,形象写实,惟妙惟肖,憨态可掬,与商代礼器抽象狞厉美的风格有很大不同,由抽象、夸张、狰狞变得具象、写实、可爱。应该说,这不仅仅是审美观念的转变,更是与当时的祭祀理念有密切的关联。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觉并州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视点
   第08版:文博
亲临前线 指挥作战
两件猪尊 大有不同
难识古陶真身份
史前巨兽山西山西鳄
北宋刻本《崇宁藏》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