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博物馆收藏的9000余册古籍中有一批特藏书籍,即2020年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移交而来的北宋刻本《崇宁藏》零本。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考古所普查队员在整理旧藏古籍、碑帖拓片时,发现12册早期版本经书。后经专家鉴定,为国内现存不多的《崇宁藏》零本。
太原市博物馆藏《崇宁藏》共12本,其中5本有明确刊刻时间记载,分别为元丰八年(1085)的《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元祐六年(1091)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崇宁元年(1102)的《杂譬喻经》卷上一、崇宁二年(1103)的《法句譬喻经》卷第二、大观二年(1108)的《宗镜录》卷第四十九。还有1本虽无题记,但卷尾记载为《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三。此外,通过辨识经文,发现剩余残卷中有《宗镜录》1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3本、《大般涅槃经》1本、《首楞严经义》1本。
所有经卷均为黄藏经纸,高30.2厘米,横11.2厘米,每开6行,每行17字。卷首有题记,记录印经缘起、在任住持、雕刻时间等。卷尾有尾题,题经名、卷次、编号、版次,一般有印工墨色长方木印。特别是部分经卷钤“鼓山大藏”朱文印。国内钤有“鼓山大藏”印的经卷仅有零本残卷,几乎均藏于公藏图书馆、博物馆,且总数量不过一二十册,在这其中,国家图书馆收藏最多,有8册“鼓山大藏”零本。
《崇宁藏》,即福州东禅院本大藏经,是北宋时期福州闽县白马山的东禅寺等觉禅院发起募捐刊刻的国内第一部私刻大藏经。其刊刻之起始年代,虽无确凿文献记载,但据现存题记,最早可追溯至元丰三年(1080),最晚至政和二年(1112),历经32载,之后又有续刻和补刻。全藏共580函,1440部,6108卷。其编号遵循《千字文》次序,自“天”字始,至“虢”字终。版式设定为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每行17字。自元丰年间起,福州闽县(今福建闽侯县)东禅寺等觉禅院便发起劝募活动,此举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民间集资刻印大藏经之先河。因进献于徽宗以祝延圣寿,于崇宁二年(1103)赐名《崇宁万寿大藏》。同时,亦因其所在地与寺名,亦被称为《福州东禅寺大藏》或《东禅寺万寿大藏》。《崇宁藏》对宋、元及明初大藏经的刊刻影响深远,在我国大藏经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崇宁藏》的全藏国内失传已久,即便是零星散见的残卷,也已极为罕见。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著录,国内见存的《崇宁藏》残卷仅88卷,分藏在国内14家单位中,其中国家图书馆藏13种17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2种12卷,是国内收藏量最多的两家单位。近年来,通过古籍普查,国内个别收藏单位(如长春市图书馆)又有新发现的《崇宁藏》残卷陆续进入研究视野,推测国内《崇宁藏》残卷应有百卷左右。我国台湾省及美国、英国、日本亦存有《崇宁藏》残卷,其中日本目前保存《崇宁藏》经本最多,京都东寺、醍醐寺及高野山劝学院各藏有一部近于完整的《崇宁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