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收藏

比翼齐飞 发展生产

“组织能手”木匾(作者供图)

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会场(资料图片)

  瑞 平

  1944年,“组织能手”木匾挂在了太行深处的水坡村的残巷门头,落款是左权独立营营长左魁元、政委杨蕴玉。“组织能手”木匾是颁发给水坡村一对“模范夫妇”的,丈夫叫张玉清,妻子叫赵春花。这块木匾现收藏在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

  张玉清与赵春花都出生于辽县(今左权县)的贫苦农家。1917年,张玉清和赵春花结婚,成为一对恩爱夫妻,两人相互扶持,勤俭持家。全面抗战爆发后,夫妻二人积极投身抗日斗争。1939年,张玉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水坡村村长。1940年冬,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促进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发展,水坡村群众集股1900元,创办了合作社。由于合作社负责人只想着为自己牟利,致使合作社蚀利赔本,办成了“黑塌社”。身为村长的张玉清,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次年12月,经民主选举,张玉清被一致推选兼任合作社社长。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为没有群众观点、办事不从群众利益出发,就一定会失败。于是,张玉清用心为群众谋福利,通过大力收购山货、发动妇女开展纺织运动、扶助赤贫改造懒汉、动员社员开荒种地、兴办油坊和其他副业、帮助群众增加生产、节约渡荒等,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将一个仅有不到2000元(冀钞)资金并且濒于倒闭的合作社,办成了一个拥有10万余元(冀钞)资金、深受群众欢迎和拥护的模范合作社。

  在丈夫的影响下,赵春花最先投入纺织生产。虽然40多岁的她从未见过织布机,更别说织布了。但这并没有难倒她,说干就干,赵春花决定自己先带个头,为合作社尽一份力。她先组织了有纺织基础的妇女,到四里庄村学习纺织技术,回村后动员20多名妇女组成纺织小组,自任组长,手把手教大家纺线、织布。在她的带领下,全村有91名妇女学会了纺线,其中23名妇女既会纺线又会织布。村里发展到纺车82部、织布机3台,第一年纺棉花250公斤,织布95公斤。第二年,纺棉花475公斤,织布244公斤。不仅解决了村民用布困难,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群众生活,还有力地支援了部队的军需布供给。

  合作社拿出部分资金购买小农具,组织群众开荒种地,还为群众包工揽活赚回小米250公斤。1944年,夫妻双双出席太行区首届群英大会,分别当选为“合作英雄”和“纺织英雄”,受到中共太行区党委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表彰奖励。

  由于赵春花在纺织和各项工作中贡献突出,1945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她又光荣地参加了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玉清任左权县第五区联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张玉清任左权县供销合作联合社副主任,为全县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倾尽心力,作出了积极贡献。1963年,他因病辞世。赵春花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村长、村农业合作社社长、村党支部书记,多次被选为省、县、乡镇的人大代表,党代会代表及劳动模范,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1982年,赵春花因病去世,享年82岁,当地政府为她召开了追悼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地方新闻
   第04版:地方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视点
   第07版:国际新闻
   第08版:文博
蛟龙入海
比翼齐飞 发展生产
介休鸱吻 琉璃之宝
金玉满堂 江宁风华
海外遗珍子乍弄鸟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