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10月9日在广州向全球发布《文明交融论——基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中华文明新主张》,提出中华文明自带交融基因,在不断交流交融中屹立不倒、演化创新、发扬光大,孕育和形成了全新的文明交融论。其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展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新图景,标注人类文明追求的全新境界,提出以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为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理念及路径指出了中国方案。
放眼世界,当前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局部冲突持续升级,人道主义危机频发,“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旧思维沉渣泛起,世界经济复苏道阻且长。
当人类文明再次走到十字路口时,中华文明的交融理念和实践给世界以重要启示。
五点特性解码中华文明新主张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从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回溯,从“两个结合”中寻根,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探源,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受益,中国在自身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深刻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交融,并创造出更高文明形态。
《文明交融论——基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中华文明新主张》提出,文明交融论是基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全新文明理念,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新模式,倡导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鲜明提出以人为本、守正创新、交流互鉴、命运与共、和合共生的五点价值主张。
以人为本。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一穷二白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一项项重大历史性事件,无不彰显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也是中华文明交流交融中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
守正创新。今年7月底,“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向南100余公里,同样传承“方正形制”“中轴对称”等中华营城理念的雄安新区拔节生长。与此同时,博物馆热、文创热、汉服热……无不彰显中华文明延绵长久的传承与创新。
交流互鉴。历史上,多元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近年来,中国以全球文明倡议回应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何去何从,提议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推动世界走出一条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
命运与共。面对百年变局,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消除贫困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中国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后,已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了6000多个民生项目,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
和合共生。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何处理文明间的不同?中华民族倡导“求同存异”。文明交融论认为,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其泰认为,文明交融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这一理论,超越了西方“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文明优越论”,代表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结出的硕果,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
旧邦新命铸就新时代中国辉煌
2011年3月,首列中欧班列由重庆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稳定运行十余载,如今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9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4个城市,为沿线国家和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古老的丝绸之路再现“钢铁驼队”。德国杜伊斯堡港口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库斯·班恩表示,面对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欧班列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铁路通欧亚、港口连五洋、高峡出平湖、稻麦遍地香……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与其他国家一道为人类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引人领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非凡魅力,“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让人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两者荟萃于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闪耀着“两个结合”的光芒。
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引领当下中国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确立并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方向;提出“中国梦”的理念,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这份智库报告认为,中华文明有源有流、有根有脉,在交融延续中坚守自立之本;与时偕行、革故鼎新,在交融发展中坚守自强之道;九州共贯、道通为一,在交融升发中坚守自觉之魂;光前裕后、开放包容,在交融育新中坚守自信之基;讲信修睦、守中致和,在交融互鉴中坚守自为之要。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嗣亮说,文明交融论站稳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提出中华文明自带交融基因,在不断交流交融中屹立不倒、演化创新、发扬光大,有力地回应了世界文明研究中似是而非的各种观点,对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叙事体系、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融之光照耀人类命运共同体
近来,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再度升级。是否只能以冲突的方式,决定人类文明的未来?如何看待、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应该走何种文明发展之路?
“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文明冲突”绝非宿命。
今年9月初,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在逐梦现代化的征程上并肩前行。
一条条公路、铁路,一座座学校、医院,一片片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的携手共建,一次次国际事务中的彼此依靠,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相隔万里的文明对话、命运与共,成为文明交融论的生动注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我们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受访学者认为,基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价值主张的文明交融论以其独特气度和文明境界,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融通天下的中国智慧,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原创性贡献,更为改变冲突的世界提出了中国方案。
文化强国研究院执行院长林进平说,这份智库报告是集政治性与学理性、批判性与阐释性于一体的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报告。有什么样的心胸、气量、格局就有什么样的论断。文明交融论阐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等诸多创见,将文明交融的内在依据植于人类存续、文明传承和文化繁荣之中,并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力量为印证,辨析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和“历史终结论”的偏狭、傲慢与短视,展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人间正道。
文明交融论主张以文明的“平等、交融、共生”取代文明的“等级、优越、对立”,从而寻找文明视域的交汇点。这一主张受到海内外诸多学者赞同。
“这份报告彰显了文明互鉴的重要性。文明多样性是一份礼物,在当下更应珍惜保护,成为通往未来的钥匙。”金砖国家国际论坛主席普尔尼玛·阿南德说,文明不仅仅镌刻在石头、纪念碑或写在历史书上,还建立在人类的经验之上、共同的故事之上、各美其美的基本事实之上。
乌兹别克斯坦前文化体育部部长图尔苏纳利·库兹耶夫说:“我相信文化交流互鉴将加强世界各地之间的友谊纽带。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地缘政治形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新华社发布的这份智库报告有助于推动解决人类文明面临的共同挑战。”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