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在移居太原市阳曲县西村之前,曾徙居于忻州顿村。顿村村东缸坊院西北巷,又叫傅山巷,巷内有陈氏先祖陈耐之老宅,陈勔之女贞髦即为傅山之母,傅山幼时常在此巷居住。
傅山在《甲申集》中有一首五言古风诗《顿村旧家作》,就是其壮年时探望老宅写下的。这首诗不仅可以佐证顿村是傅山的旧居地,而且从侧面反映了傅山先生安贫乐道、甘于寂寞的抱负和操守。
老屋簪弱杄,中宵月漏亮。
四壁翠莓衣,称吾穷宅相。
须眉负日月,冻饿死何怅。
汉季一贫寒,无聊与友尚。
华屋岂不宜,魂梦亦羞傍。
匈奴何与汉,为家耻大将。
2007年4月,“傅山旧家”重建工程启动,次年竣工。“傅山旧家”坐落在顿村西坡傅山文化园内,坐西向东,是一处仿明清风格的北方民居四合院建筑。院子占地一亩多,院的前面是一座假山,影壁上是《顿村旧家作》五言诗,由著名书法家陈巨锁书写。大门左前方耸立着傅山先生的巨石雕像,右手提笔,左手握卷,目光坚毅,爱国忧民之情呼之欲出。大门右边立一通《傅山旧家重建记》石碑,左侧悬挂着“傅山旧家纪念馆”的牌子。
霜红轩内陈列着先生的书法作品,作为著名的书法大家,全国很多名山大川、寺庙碑林,都有傅山先生的墨迹。其书师承颜真卿,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自成一家,真、草、隶、篆、行各体,无所不精,被尊为“清初第一写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室内还有梁启超、冯友兰等名人论傅山的书籍和书法条屏。
青主堂三面墙上为傅山先生一生重要活动的连环画:15岁,就童才试,拔补博士弟子员;33岁,就学三立书院,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指导和教诲,后袁遭诬陷,傅山与百余名生员联名上疏,步行赴京,得以昭雪,“山右义士”,名扬京师;38岁,明亡后出家为道;49岁,受反清案牵连入狱,一年后无罪释放,后南游考察,返晋过起隐居生活,全力从事文化和医学研究;73岁,清康熙皇帝颁诏天下,被推为卓越之士,迫不得已赴京,以病为由未进考场,被破例授予中书舍人却拒不接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六月,傅山溘然长逝,享年78岁。
西厅左右各配耳房,一间为药饵房,门上对联上书:“药去沉疴浮疥,德厚世道人心。”傅山医学著作甚多,尤以《傅青主女科》一书风靡海内外,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傅山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仁,人称“仙医”。另一侧是蔷庐斋,门上联书:“蒲轮凤阁散烟云,陋室狼毫关社稷。”
乡风堂有五间,墙上是傅山生平、家世、忻州行踪、诗文、医学、票号、拳法、绘画、书法、著作、名人评价等介绍。正北世居堂为起居室,中堂挂镜两侧书联:“诗入画图中,思飘云物外。”恰如其分地表述了先生一生为文做人的精神境界。
“傅山旧家”屋舍俨然,坡下是缓缓流淌的温泉水,为先生接风洗尘,近旁是风驰电掣的高速公路,穿越时光隧道,载着先生对旧家的眷恋,也载着今人对先生的缅怀驶向远方。傅山先生不仅是忻州的,也是阳曲的,更是全省、全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