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游 学

创世神话与传说中的山西:尧舜禹三帝

  杜学文

  史籍中记载的炎黄二帝部族结成联盟后,逐渐形成了华夏族。按照历史学家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前后,传说时代的远古中国大致活跃着三大部族集团。中原地带主要是炎黄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东部沿海地带主要是东夷集团;南方主要是苗蛮集团。炎黄部族发展较快,在兼并了东夷集团之后,又同化了苗蛮集团,使华夏族群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以黄帝为共主的华夏集团具有强劲的发展力。后来居共主之位者均为黄帝之后。至帝喾,生有四子,分别是挚、契、弃与放勋。挚为长子,依帝喾位为共主。但帝挚不论是德性还是才干都不能服众,九年后让帝位与放勋,也就是尧。现在,有考古发现的实证,我们已经知道,所谓“尧都平阳”,就是今天发现的临汾市襄汾县之陶寺。这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时代,其开创者就是帝尧。

  据说帝尧身有异像,生有美德。他的眉毛分八彩,举止有法度,智慧超人却谨慎谦和。后人说他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住着茅草屋,吃着粗茶饭,总是把自己的德性付诸社会治理,使人民安居,万邦协和。尧的贡献首先是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这一时期天文学的进步。尧命羲和赴东南西北四方观测天象,计算出一年的时间为366天,并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并使用润月来调整季节。这也由陶寺遗址发现的大型观象台得到了证明。由于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季节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非常突出。

  其次是在社会管理方面,尧广开言路,向民请言。他在宫门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希望老百姓能够及时发表意见。他施政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亲睦百姓,以德治人,使当时各诸侯国都能够和谐相处,并以尧为共主。同时,他不擅权,让各大臣举荐贤能之臣。虞族之舜因为才德不群,受到尧的重用。在经过多年的考验之后尧禅位于舜。在尧的治理下,整个社会运行有序,无为而治。人们看不到帝尧做了什么,却什么都按照应有的秩序很好地运转。孔子感慨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为尧则之。

  众臣举荐虞舜后,尧对舜进行了考察,发现他确实是一个德行高尚的人。但不知道他是否具备治理国家的才干与胸怀。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嫁给了舜,以了解具体的情况。后来又让舜承担政府事务,处理民事。发现老百姓都听他的话。之后又安排各种事务让舜去承办,舜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各方诸侯也很支持他。尧又让舜经受神灵的考验,让他在高山森林中遭遇雷雨,舜表现得镇定自若。这样尧才让舜代为执政。二十八年后,帝尧去世,而舜已经得到了长期的历练,堪当大任。但是舜为了避让尧的儿子丹朱,回到老家“南河之南”不出。因他的故乡在大河之南段,称“南河”。“南河之南”也就是“南河”的南段。但是,老百姓与各地诸侯有什么事要商讨,有什么官司要诉讼,都不去找丹朱,却要到南河之南,也就是舜的老家去,请他来决断。三年之后,舜感到自己继位乃是天意,才“之中国”,去到都城,应该是今天的陶寺去就天子位。

  据说舜是黄帝的八世孙,为有虞氏,姚姓,名重华,生而重瞳,身长八尺,面有异像。舜的故里在什么地方,《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说“舜,冀州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所谓冀州,就是以山西河东为中心的地区。具体而言,舜的祖地在今永济一带,历山附近。历山,在河东地区。雷泽,亦名濩泽,在今阳城析城山一带。《禹贡》曾言在析城西南。河滨,黄河之畔。寿丘,在河东。负夏,在今垣曲县历山镇。这些反映舜活动的主要地点都在今运城一带,以历山为中心的地区。不过孟子曾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是“东夷人也”。诸冯在今山西垣曲县,这里有诸冯山。负夏、鸣条皆在河东,也就是今天的运城一带。但不知道他为什么说舜是“东夷人”。不过,总体来看,舜为今永济一带的人应该是不错的。他执政后,改革政治,用“旋玑玉衡”来观测日月运行,祭祀天地诸神,颁布新的历法,任用适宜人事,提携下层贤能之才,淘汰腐化无能贵族,举“八恺”“八元”,逐“四凶”于荒原,命禹治水;命弃,也就是后稷教民耕种;命契掌管教化;命皋陶司法;命共工掌管百工技艺;命益主管畜牧;命夔作乐。舜善于用人,取人之长,自己则巡行天下。他以孝行而名,三十岁时被尧重用政事,五十岁时代政,六十一岁正式成为天子。三十九年后在巡行南方时逝于“苍梧之野”。他的儿子商均不贤,舜便举荐禹执政,禅让帝位。史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他到了哪里,那里的人都愿意追随。所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他是中华道德人伦的典范。

  大禹治水在中国神话中最具影响。他是夏朝的开创者。神话中说禹的父亲鲧受尧之命治理洪水,采用湮堵之法。但是九年而不成。舜执政后,把鲧发配到羽山,是极北之地。又说是崇山。舜任用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夏禹姓姒,名文命。他的父亲鲧为黄帝之后。母亲是有莘氏,名女志。目前学术界认为,夏族兴起于崇山。但对崇山在什么地方,存在着误解。人们根据三国吴人韦昭的解释认为是嵩山,以为嵩、崇通假。但很多学者认为这种解释并不正确。历史上嵩山并不被称为崇山,且嵩、崇也不同用。崇山应该是今临汾市襄汾县之俗称塔儿山的山,也就是陶寺遗址对面的山。这一说法与历史记载、考古发掘相应。但是在典籍与传说中,也有认为“禹生石钮”,在蜀地。这应该是大禹治水在人们的印象中非常深刻,在不同地区的表现。

  禹奉命治水,克勤克俭,任劳任怨。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常常巡行在治水工地,携带着准绳、规矩以便随时测量。他穿着简朴的衣服,吃着简单的食物,住着简陋的房子,经常拿着斧头、锄头在工地干活。他的指甲磨秃了,腿毛磨光了,手脚都长了厚茧,脚跛难行。他的精神感天动地,有神灵下凡相助。据说有黄龙为他在前面探清水的流向,玄龟在后面帮他搬运泥土,河精为他献出河图,连伏羲帝也给他送上了玉简以丈量土地,帮助他勘测清楚水的走向,知道哪里该挖,哪里该堵。他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疏导的办法。首先在冀州一带决龙门,通三门,劈伊阙,破碣石,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将洪水导入黄河。之后又疏九河、通济水、洛水至海,导汉水、淮水至江。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使洪水平息下来,人民能够修养生息。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与益每到一处都要了解当地的山川地势、物产资源、风俗民情,并详细地记录下来,终于堪清了天下之势,并划定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在此基础之上又兴建贡道,确定贡赋,使天下为一统之势。由此还著有《禹贡》一书。此外,他还根据不同距离,围绕天下之中划定五服。以天下共主所在地为中心,五百里内为“甸服”;次递五百里分别为“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以确定治理方式与规则。后来,舜又命禹平息三苗之乱,使天下太平。

  禹的功绩为万民称颂,也受到了舜的肯定,决定传位于禹。禹在位期间,仍然躬身克俭,勤政爱民,巡行四方。他曾在涂山大会诸侯。当时执玉帛来朝者有万国之多。考古学家在今安徽蚌埠之禹会村发现了一处大型祭祀台,分布着许多排列有序的柱洞,应是各诸侯会盟之标志。发现的烧祭面,应是诸侯会盟时燎祭之遗迹,还有祭祀沟、坑等遗存。这一遗址应该是当时禹会诸侯所用之地。他在东巡时逝于途中,葬于会暨。据说仅用三寸厚的桐木棺板,所穿衣服只有三领,极为简朴。

  从尧、舜、禹三帝的品行业绩来看,他们皆勤政、爱民、节用、克己,所为有创建,有担当,深受人民尊重爱戴,最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圣、贤品格的精髓,成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人文价值的典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导读
   第02版:要闻快报
   第03版:都市新闻
   第04版:欢庆“八一”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社会新闻
   第07版:经济新闻
   第08版:中国新闻
   第09版:中国广角
   第10版:2020东京奥运会特别报道
   第11版:2020东京奥运会特别报道
   第12版:2020东京奥运会特别报道
   第13版:学校专刊
   第14版:天龙收藏
   第15版:天龙品味
   第16版:天龙人物
创世神话与传说中的山西:尧舜禹三帝
苦夏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