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是秋天里的精灵,每当到了秋天,就会听到它的声音,也会看到它的身影了。
在城市里,听到的蟋蟀声比较少,听到的蝉声比较多。因为蟋蟀生活在草丛中,或者石缝间,城市经常改造,它们不好生存。而蝉生活在树木上,城市改造对它们虽然有影响,却没有蟋蟀大。
小时候,听到蟋蟀声,父亲就会对我说:“噢,立秋了,秋天来了,秋蛉又叫起来了。”我们那里的人把蟋蟀叫“秋蛉”。蟋蟀的名字很多,有些地方还叫它促织、蛐蛐、夜鸣虫、将军虫、趋织等等。
蟋蟀的样子,像蚂蚱,有两条粗壮的后腿,会蹦跳。它的叫声不是从嘴里发出的,而是依靠翅膀的摩擦和振动发声。它们的身体比蚂蚱短而小,身体是黑褐色的。蝉跟蛾一样,大而粗壮,人们也叫它知了,或者是嘛叽嘹。蝉的叫声粗而混杂,用“寒蝉凄切”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蟋蟀的声音细而清脆,没有杂音。蝉在夏天和秋天都会鸣叫,而蟋蟀只有到了秋天才会叫。
蟋蟀叫起来,一定是立秋了。小时候,每当听到蟋蟀的叫声,我就会相跟上一群小伙伴,跑到田头地边去捕捉蟋蟀。蟋蟀很灵敏,听到人的脚步声,立马就不叫了。我们只好站定身子,要等上好一会儿,听到它再叫起来,再悄悄寻着叫声,才能找到它。
蟋蟀的野性很大,捕捉到它时,它是不会屈服的,用两条粗壮的腿蹬,用嘴来咬。有时候我们捉到它了,担心它会咬了手,手稍微一松,它就从手里跳出去了,跳到地下,三蹦两蹦就蹦得找不见了。
我们捉到蟋蟀,会把它放进早已准备好的笼子里。笼子是用马莲或竹条编成的。将蟋蟀放进笼子里,带回家,挂在房檐下,给笼子里放上些葫芦花,或者是鲜嫩的青菜叶,供它们来吃。
人们对蟋蟀,很早就有记载。《诗经·七月》上说:“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对蟋蟀清晰的描写和记载,也说明了它的生活习性。是的,蟋蟀初秋时,是在野外鸣叫的。但随着天气的变冷,它们会慢慢从野外走进村庄,然后钻到人们的床底下。
古人对蟋蟀,不仅了解它的习性,还留下了许多诗篇。如杜甫在《促织》中写道:“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贾岛在《客思》中写道:“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白居易在《离蛩》中写道:“闻蛩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
蟋蟀从立秋一直鸣叫到秋末。先是在野外鸣叫,渐渐进了村庄鸣叫,最后还会跑进人家的院子里鸣叫。当跑到院子里鸣叫时,天气就寒冷了。这时它们白天也不叫,害怕被鸡儿们吃掉,只有夜深人静,才会此起彼伏地放声鸣叫。“啾啾”的声音,一直叫到三更天,天快明了,便停下来。
整个秋天里,蟋蟀都在鸣叫。如果听不到它们的声音,那天气就寒冷了,节气也就进入到冬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