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4个小时
11月30日一早,家住太榆路迎宾苑的罗女士发现,做早饭的母亲,手机在一边放着,响着很大的声音。罗女士觉得声音大,要关闭,但被制止:“别动,还有20分钟就到点了。”
罗女士一问才知,母亲在视频平台看90分钟,可领取一个红包。
早饭后,厨房里又响起某新闻资讯APP的朗读声,罗女士的母亲又听上了新闻。下午,罗女士母亲的手机得播放某听书APP的小说连载。一天下来,母亲还要在此方面耗费约4个小时。
对母亲的“赚钱任务”罗女士并不认同,她担心母亲沉迷于此,可能因对各种套路缺乏了解和警惕而上当受骗。
老人沉迷于此
记者了解发现,这些让老年人沉迷的“赚钱”APP有不少种类,看视频,听新闻,玩游戏,甚至直接看广告,任务完成了,可获得相应红包或积分。
“我周围不少老人都在玩这类‘赚钱任务’,平时在家没什么事,闲着也是闲着。”罗女士的母亲坦言。
家住永乐苑、退休多年的刘女士是“赚钱任务”的爱好者。听邻居说能赚钱,刘女士就下载了某款短视频APP,只要有时间就打开手机刷视频。“100金币相当于1分钱,攒到两三元就能提现到支付宝、银行卡,或者直接给手机缴话费。”刘女士玩得不亦乐乎,她的不少朋友也在玩。
谨防网络陷阱
进行相应搜索后,记者下载了一个名为“每日红包短视频”的APP,里面有各种账号发布赚钱任务。在这里,相当于进了一道“门”,按照提示,还需要安装另外一个APP,此为二道“门”,至此才可以领任务赚钱。记者发现,整个注册过程中有许多条条框框,赚钱属实不易,但泄露个人信息很简单。
是谁在赚钱类APP上发布有关信息?付费APP的目的是什么?赏金由谁来支付?
记者了解到,此类“赚钱任务”其实就是互联网商业广告的变种。我市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赵春介绍,不少平台的APP选择雇佣“真人”,通过完成所谓任务的方式,让庞大的“虚假用户群”每日在特定APP上浏览一定时长,说白了就是雇人“制造”热闹。赵春介绍,在这条网上广告产业链上,受损失的是花钱的广告主,因为他的广告其实无法投放到有效目标人群。至于帮助“制造”热闹的老年人,他们是最廉价的劳动力,真正受益者是不规范的网络平台和APP。
赵春提示,在完成相关任务时,用户要输入姓名、电话,甚至开启定位,其实已泄露了个人隐私。所以,尽量不要下载和使用此类APP。另外,也不应该成为不诚信互联网活动的“帮凶”,避免自己陷入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和法律风险。 记者 申波